- 普通商家認證商家
- 蘇州艾吉威機器人有限公司
- 主要經營:AGV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搬運機器人、AGV智能搬運系統、智能物流解決方案
- 經營模式:產研銷綜合服務商
- 所在地區:中國 江蘇省 蘇州市
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079臺,同比增長81%。13萬臺,約占全球產量的1/3。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一路小跑”的發展勢頭,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在持續加快。
變化之一: 經濟轉型升級創造大市場
中國是工業機器人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多份不同來源的統計資料共同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銷量近年來保持連續快速增長,產業規模日益擴大。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測算,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額有望從2012年的10.6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58.9億美元。
IFR今年2月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韓國憑借631臺/萬人成為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新加坡、德國、日本、美國這一數字相應為488、309、303和189。而中國為68臺/萬人,低于全球制造行業74臺/萬人的平均水平,僅為韓國的10%左右。根據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共同制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將達到過150臺/萬人,這意味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制造業的升級,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仍存在廣闊的空間。
變化之二:告別人力低成本的制造企業有新追求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也反映出各地經濟的發展態勢,有風向標的作用。
目前,“機器換人”已經在浙江、廣東等地成為潮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這些制造業大省近年來發生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社會變革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體現出國人將自己從高風險、重復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意愿不斷提高。“‘機器換人’,對很多企業而言,已不是想不想做的事情,而是不能不做的任務。”深圳一家生產高檔玩具的企業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
大量使用人工難以為繼。“為此,我曾有意將工廠搬往東南亞等地區,但是其中蘊含的各類風險著實不小。如果機器人能讓生產成本上漲減緩甚至有所下降,我當然更希望能將工廠留在國內。”當然,“機器換人”并非簡單地排斥人工,而是通過更多技術人員操作機器人,實現“人機協同”工作,這樣產品質量提升了,工廠效益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也增強了。像在制造業集中的廣東省東莞市,有資料顯示,推行“機器換人”以來,東莞市的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6.1%提升到90.7%,相對可減少用工近20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43%。
變化之三:科技創新水平獲突破
客觀地講,國產工業機器人在系統集成和應用端的優勢明顯,但關鍵零部件的穩定性與國外存在差距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掣肘之處。整體而言,我國工業機器人超過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仍由以ABB、安川、庫卡和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
業內人士認為,預計3~5年內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即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的國產替代高潮將出現,2025年有望實現工業機器人零部件全部國產化,這得益于我國產、學、研整體創新能力的增強。
除了技術進步、加快國產化之外,為了企業能夠用得起機器人,各地也想出了不少好辦法。例如,在提出打造“機器人之都”戰略目標的重慶,全國首家以機器人命名的融資租賃企業——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3年多來合同金額累計已超過35億元,為長安、力帆等企業提供了2000余臺機器人。該公司常務副總裁申輝昌表示,通過融資租賃可以減少企業的一次性資金投入,讓企業提前使用更大價格折扣的機器人。
變化之四:新產業帶來好機遇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2017年中國827122億元的GDP里面,工業為279997億元。從銷量看,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最多,總和超過總銷量的50%,與此同時,以家具制造、食品制造、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等為代表的輕工行業銷量增速良好,成為亮點。“中國機器人要怎么發展?還是要抓準新領域。”珠海格力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顯東則認為,汽車產業的機器人應用被國外機器人巨頭占據重要份額,這與汽車產業本身在發達國家發展較早相關,在中國,高鐵、新能源等新產業是中國機器人最富有競爭力的領域。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中國3C、陶瓷、家電、物流等新興領域自動化應用步伐加快,為機器人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
文章源自新戰略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