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工程學教授 侯賽因·加拉卡尼 (Hussein Gharakhani)和一臺機器人棉花收割機原型。
棉花是美國種植的最有價值的作物之一,每年的收成價值約為 70 億美元。從弗吉尼亞州到加利福尼亞州的 17 個州都有棉花種植,幾乎所有類型的服裝、醫療用品和家居用品(如室內裝飾)都使用棉花。
棉花生長在一個被稱為棉鈴的堅硬纖維殼內。種植后約 100 天,棉鈴成熟并裂開,露出里面數以千計的蓬松白色纖維。每個棉鈴內有 20 到 40 粒種子,種子上附有纖維,因此棉花的果實被稱為籽棉。
在一些主要的棉花生產國,人工采摘棉花仍然是一項細致的工作。工人必須彎腰才能夠到棉鈴,手可能會被棉株上堅硬、干燥的部分弄傷。要采摘籽棉,他們必須抓住并扭轉棉花,使其與棉鈴分離,而不留下纖維。
從 20 世紀 30 年代開始,美國棉農從手工勞動轉向使用大型重型收割機。現在,該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有望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
Gharakhani說:“我是一名工程師,擁有近 20 年的農業機械研究經驗。我目前的研究重點是農業機器人和自動化。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與農業與生物工程系和農業自主研究所的負責人亞歷克斯-托馬森(Alex Thomasson)合作,開發了一種機器人棉花收割機,它能在采摘棉花時減少對產品和棉花生長土壤的損害。”
為什么要使用機器人?
棉農出于經濟、環境和農業方面的原因,希望有更好的收獲方式。傳統的機械收割機長達 14 英尺,重達 30 多噸。它們能在不損傷棉株的情況下有效地采摘棉花,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是纖維暴露時間過長。棉花的棉鈴并不是同時成熟的;田間第一個開放的棉鈴可能要等長達 50 天才能采摘,直到周圍更多的棉鈴成熟。
另一個挑戰是收割機在碾壓時會壓實土壤。這使得水和肥料更難滲透到植物根部。這些機器每臺造價約 100 萬美元,但每年只能使用兩到三個月。
機器人技術是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農民已經將其用于水果和蔬菜等其他作物。收割機器人使用攝像頭和傳感器來檢測作物何時可以采摘,并能在不損壞植物的情況下將其摘下。
對于棉花來說,機器人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采摘準備收獲的棉鈴。它能在棉鈴開放時立即采摘籽棉,而不會讓其暴露在風雨中,從而生產出質量更好的棉纖維。機器人以籽棉為目標,避免接觸植株的其他部分。
有了機器人采摘,棉農就不需要在采摘前使用脫葉劑去除植株上的葉子,而這是目前普遍的做法。小巧靈活的機器人在土壤上移動時不會壓縮土壤,因此有助于保持土壤健康。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