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無法想象沒有機器人的工業。同時,還有出現敲打木釘和石膏的機器人......
機器人何時能在建筑工地工作?同時,還有可以錘擊鏍絲和石膏的機器人。但建筑工地與工廠車間是不同的。
建筑工地更像是戴著安全帽和穿著高能見度馬甲的人的區域,而不像自由移動的機器人的場地,這些機器人可以鉆孔、敲打木釘和抹灰。然而,特別是在大型建筑工地上,工匠們在未來可以得到更好的技術支持:機器人將在建筑工地上工作。一些公司正在開發具有特殊技能的建筑機器人。這應該能讓活著的同事們松口氣--并使工作更有吸引力。
機器人將在建筑工地上工作
位于德國黑森林Waldachtal村的費舍爾集團數字化總經理馬特hias Schneider在Baubot的發布會上說:"有了這個機器人,我們的客戶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體力勞動。它可以鉆孔、清孔和安裝鏍絲--甚至在五米高的天花板上。而且它比人類做得更精確。"
德國上巴伐利亞州考費林的Hilti公司也有一個半自動的鉆孔機器人。總部位于奧格斯堡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開發的原型機已經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生產了一個碳和玻璃纖維復合物料元件,為比利時的一家建筑公司打印了3D外墻,或者將木板銑削并粘在一起。
該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
庫卡公司的建筑機器人專家Alois Buchschlach說:"一般來說,建筑領域的機器人輔助自動化仍處于起步階段。這就是為什么費舍爾也只是在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的項目上部署了三個 "建筑機器人",而沒有計劃擴大整個事情。機器人將發揮作用 - 但什么時候?"
該行業是保守的,但由于人的短缺,機器人將發揮作用
Buchschlach解釋說:"僅僅是因為技術工人的短缺、成本壓力或對可持續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筑業正在重新考慮。此外,數字化正在使應用變得越來越有可能。已經無法想象沒有機器人的工業生產。然而,當涉及到自動化時,在建筑工地上的使用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這些包括天氣多變、缺電等外部條件:安全措施、可操作性等。"
德國技術手工業聯合會(ZDH)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技術手工業的手工作業不能簡單地被自動化解決方案或機器人的使用所取代--就像工業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如果服務和產品是為客戶量身定做的,手工生產和執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的適應性更強,比機器更能適應當地的條件。"
只對大型項目感興趣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建筑業總干事Thomas M?ller在談到公司的規模時做出了區分。一個擁有5名員工的小公司不需要機器人。M?ller強調說:"他們并不落后。要建造一棟單戶住宅,根本不需要機器人。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對大公司和建筑工地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從沉睡中清醒過來。專家費舍爾-施耐德還提到了一條長長的隧道,作為 "機器人建造者 "的例子:那里需要安裝成千上萬的鏍絲。"
在其他方面,M?ller還提到了機器人繩索,它像蜘蛛網一樣在建筑工地上伸展,應該是為了幫助運輸和安裝磚塊。首席執行官說:"這些都是實驗,現在迫切需要在這個問題上取得進展。"
他也同意建筑機器人使工作更安全的說法。例如,在阿赫河谷發生水災后,就顯示了這一點:"如果你能站在離機器工作的拆遷邊緣20米的地方,就會更安全。這一發展有望有助于尋找新員工:"我們只有告訴他們工作不再需要太多體力,可以用手機完成,才能吸引人。"M?ller說。
機器人會工作——對人的要求會增加嗎?
建筑、農業和環境工人工會 (Industriegewerkschaft Bauen-Agrar-Umwelt) 基本上說:“機械化和數字化可以減少工作量或加強健康保護。然而,節省下來的工作不應該被另一次生產率的提高或勞動強度的增加所消耗。例如,所謂的外骨骼是繁重工作的好幫手。然而,這些機械地增加肌肉力量的“插頭機器人”不應導致轉移更重的重量。
作為其他示例,ZDH 提到了排水溝傳感器,以便主人始終了解已安裝的下水道系統的當前狀態。另一方面,如果無人駕駛飛機可以檢查屋頂而無需任何人上樓,屋頂工人就可以保護他們的健康。“在人口變化、工作壽命延長和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的背景下,確保員工盡可能長時間保持健康和健康也符合手工藝企業的利益。”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