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視覺項目的成敗在于能否得到一張打光優秀的圖片”,據說這句話在有經驗的機器視覺工程師圈子里,廣為流傳。
這句話的確很有參考價值,如果采集到的圖片本身“質量”很差,那么接下來的圖像處理工作就會困難重重。
由于目前市場上項目需求多種多樣,光源的類型也隨之十分豐富起來,例如常見的光源有:條光、背光、平行背光、同軸光、點光、隧道光、碗光、環形光、球形光、條形聚光等。
根據光的波長和顏色,又可以分為X光、藍光、紅光、白光、紅外光等。
但是在光源大家族中,說起靈活多變,非環形光莫屬。
環形光有低角度環形光、高角度環形光等不同類型,例如0°環形光、30°環形光、45°環形光、60°環形光、90°環形光等。
經小矩查證,不同的資料對于這個環光的“角度”定義不同,有的指“光源照射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有的指“光源照射方向與鏡頭光軸的夾角”。
今天小矩會采用后一種定義方式來描述。
為什么說環形光最靈活多變?
因為它的口徑、角度、光的顏色、安裝高度都可以不同,差異化較大。
接下來,以拍攝鏡頭模組為例,采用不同“角度”的環形光,沿著鏡頭光軸方向在不同高度分別采集圖像。
這是一個手機鏡頭模組,高約6mm,中間有一塊透明的有劃傷的玻璃鏡片。
注意:以下每一系列組圖中,光源的高度都是從高到低不斷往下移的。
一、90°環形光(即光源照射方向與豎直方向成90°的環形光)
① 光源高度太高,光源的光反射之后很少進入相機,視場很黑。
② 光源高度適中,基本把鏡片劃傷部分照亮了
③ 光源高度與待測物件平齊,照亮了略高的鏡頭模組邊緣
④ 光源高度極低,視場很黑
二、30°環形光
① 光源高度太高,鏡片底下的背景被明顯照亮,造成干擾
② 光源高度升高后,鏡片背后的背景隱約透了出來,造成干擾
③ 光源高度只略微高于待測物,玻璃鏡片劃傷較為清晰。
從上面的兩組圖片可以看出,如果想檢測模組的鏡片劃傷,在合適的高度用90°環形光打光,能得到一張高質量的易于處理的圖片。
但這未必是最佳的方案。
接下來,采用背光進行測試效果:
劃傷一覽無余,很好地從背景里被分割出來了。
當然,對于這種檢測并不是說背光就一定優于90°環光,因為很多時候,由于現場條件的限制,是沒有辦法放置背光的。
為什么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環形光照明,圖像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其核心就一點:始終抓住有哪些光被反射之后,沿著豎直方向被相機捕捉到了。
物體之所以能在相機中成像,是因為物體表面有光反射進了相機,這些光被相機捕捉到從而成了像。
文章的最后,提供一個小技巧:
在只有光源,沒有相機的情況下,如何猜測相機采集到的圖像是什么樣的呢?
模仿相機姿勢“觀察”被測物,把頭伸到被測物正上方,從上往下豎直觀察被測物的打光情況。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