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制造商在新的自動化和機器人化解決方案中苦苦掙扎,因為他們部署的技術無法提供理想的投資回報,而且往往最終處于閑置狀態。丹麥工業咨詢公司 ChangeForce 的合伙人兼聯合創始人 Torsten Christensen 表示,可以通過將重點轉移到內部員工能夠調整的標準化機器人上來改變這種情況。
盡管歐洲制造商甚至在 Covid 之前就熱衷于提高運營效率并將生產恢復到更接近國內市場的位置,但自動化和機器人化技術的實際采用一直令人痛心。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歐洲工業機器人運營存量達到58萬臺:雖然較上年增長了7%,但遠低于中國的21%、日本的12%、并且與美國相提并論。
T. Christensen 說:“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在 2020 年創下可運營工業機器人庫存的新紀錄,但這些原始數據只說明了一半。實際上,我認為工業機器人行業正在經歷一些事情我們在 20 到 25 年前見證了 .com 時代:大量炒作加上投資回報率低,嚴重依賴第三方集成商,而且經常出現復雜機器無法返回預期價值。我相信歐洲制造商,首先是中小企業,應該退后一步,重新考慮他們的機器人化戰略,以避免更大的失望。”
據他介紹,令人失望的機器人化實施背后最普遍的原因是所安裝技術的復雜性和過度定制。因此,這種過度設計的解決方案不夠靈活,因為制造過程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它們對于內部員工來說也太復雜了,無法調整。
T. Christensen 解釋道:“我認為將機器人帶入公司仍然比從這項投資中獲得任何回報要容易得多。制造商不應追隨炒作,而應專注于投資回報、價值和能力建設。機器人需要解決一個確保回報和價值的商業問題。而且它們應該很容易建立內部能力。后者使用標準機器人更容易。”
Torsten Christensen
他得到了丹麥立陶宛標準工業機器人制造商 Factobotics 的首席執行官 Thomas Ronlev 的支持。Ronlev 表示,當前機器人解決方案成本非常高,進一步加劇了機器人化失敗的風險。他的公司專注于傳統工業流程和定制情況,可以在更廣泛的制造商中進行擴展。
Ronlev 說:“歐洲制造商通常認為他們的生產流程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也經常相信整個生產和供應鏈都是自動化的。我認為事實更加腳踏實地:一些流程確實已經成熟,但并非全部自動化。 “
Thomas Ronlev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