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座3D打印鋼橋投入使用】
7月15日,第一座3D打印的鋼橋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投入使用。長12米重4500公斤的MX3D橋使用4個工業機器人、花費6個月時間打印完成。在Oudezijds Achterburgwal運河上安裝完畢后,已向行人和自行車騎手開放。
橋上放置了十多個傳感器,當行人走過、天氣變化時,能監測橋結構的應變、運動、振動和溫度。這些數據將輸入橋的數字模型,工程師將利用模型研究獨特材料的屬性,使用機器學習識別數據中可能指示需要進行維護的變化。他們希望這有助于設計更大更復雜的3D打印項目。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首座3D打印鋼橋
圖 | Adriaan De Groot
【4、科幻變現實,注射微型機器人來追蹤大腦活動】
來自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研發出一款納米級傳感器,可以注射到體內,利用光線無創地追蹤大腦活動。這種方法有朝一日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方式來研究大腦或評估病人的大腦功能,而不需要進行手術或植入設備。他們將這項技術命名為NeuroSWARM3。
該方法涉及將工程化的電-等離子體納米粒子(尺寸與病毒顆粒相當)通過注射等方式進入人體,并引入大腦,將神經元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的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從而可以用身體外的光學探測器跟蹤大腦活動,例如與思維、記憶、運動相關的活動。研究人員表示,NeuroSWARM3將使身體殘疾的人能夠有效地與外部世界互動,并控制可穿戴的外骨骼技術以克服身體的限制;它還可以挑出神經疾病的早期特征。盡管這項新技術剛剛開始,但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無創的大腦活動追蹤技術來臨 圖 | Unsplash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