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介紹, 科鈦創立于2016年,公司擁有一支以教授、博士、碩士為主體的研發團隊,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于智能倉儲、智慧工廠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科鈦技術和產品主要的優勢體現在:
1、科鈦完全自主研發、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自主移動機器人及工業車輛的核心車載控制系統
SmartGO,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軟件系統采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實現移動機器人的自主決策、高精度的定位與姿態估計、高效的路徑規劃和重規劃、精準的運動控制和動作執行以及高可靠性的安全應對于一體。SmartGO控制器支持自然導航、激光、二維碼、慣性、有軌及混合導航技術,同時兼容多種車型,包括差速驅動、舵輪驅動、四驅、全向等運動方式的車輛。
2、科鈦自主研發知識產權的群智調度系統,采用集中式+分布式混合架構,全車型多種導航方式同時調度,采用邊緣計算思路,可實現復雜的調度任務,發揮無人叉車等IGV與自動化設備、各種呼叫終端、工位及人員等系統化的整體效能,是企業智能物流系統、柔性制造系統的核心。
3、科鈦自研了距離+方位角定位算法,可實現全場景的兩點定位(三角定位需要理想場景的三點定位),并可實現靜止姿態的方位識別,方便在狹長路徑場景進行操作。
林教授特別介紹分布式調度技術,簡單通俗點說,分布式調度技術不需要中心服務器,機器人自主協調,系統下達任務,讓機器人自己競拍,然后接任務去做,其他啥都不管,只是監控而已,如同滴滴網約車系統,系統下發訂單,每一個司機都可以去響應。分布式調度減輕了服務器和網絡的工作壓力,使機器人更加智能,面對負責的工作環境顯得更加從容,突破集中式調度的各種限制。
科鈦無人叉車業務
談到公司產品和技術應用情況,林教授介紹, 科鈦機器人的產品和技術主要應用于汽車行業、家電、食品加工、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等。 在叉車無人化市場,目前,科鈦已經和中力、龍工、林德、諾力、尤恩等叉車生產廠家進行了合作。例如,科鈦和中力叉車合作開發了分布式搬馬機器人系列產品:XP1系列點對點托盤搬運機器人、XP2系列位對位托盤搬運機器人、XP-RPL系列高速托盤搬運式機器人、XQ1系列物料牽引式機器人等,至今已有400+臺搬馬機器人部署在各種場景中。搬馬機器人所搭載的核心控制器是中力與科鈦共同開發,基于激光與視覺SLAM、視覺貨物識別、視覺人形識別、分布式調度及手自一體和極簡UI等業界前沿技術。
同時,科鈦通過與叉車主機廠合作開發無人叉車,科鈦自主研發的核心控制器實現量產,使核心控制器與群智調度控制技術業務逐漸增加高附加值。
另外,林教授也透露, 近期科鈦重點發展領域除了 無人叉車外,也在進軍無人洗地機。
國內搬運自主移動機器人技術水平
談到國內搬運機器人的技術水平,林教授指出,勞動力短缺、降低成本并提高安全性和效率是采用搬運無人化的關鍵驅動力,無人搬運機器人正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所以,近5年來,國內搬運自主機器人行業發展非常快,特別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日升月異,進步相當大,個人認為從技術角度來說已相當于美歐先進水平的70-80%,但是中國的趕超速度相當快。
自主移動機器人的發展方向
林教授強調,自主移動機器人行業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向:產品標準化和智能化。目前,移動機器人適應性、柔性不高。標準化意味機器人本身的技術能力要極大化,機器人自主感知、計算、決策和控制能力要很強,對各種場景的理解要非常豐富,能夠在各類場景適應通用,這樣會更加接近于人類駕駛水平和風格習慣,柔性化更好。現在,國內很多同行都已預測到這點,并且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科鈦機器人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探索性研究,把人工智能融入到無人搬運技術中,把激光數據和視覺數據融合轉變成機器人對各種場景自主理解,讓機器人有類人的感知決策能力。未來3-5年的時間,國內標準化應會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
另外一個方向:車車直接交互,即設備與設備直接交互。特別是在5G通信機制下,機器人跟機器人可以無縫相互交流諸如任務指令、場景理解,自身信息等信息,這樣機器人感知、計算、決策和控制能力會更進一步提高,機器人具備的自主性智能性會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朝擬人化方向發展,工作場景適應性加強,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內部物流搬運無人化的前景
談到內部物流搬運無人化的前景,林教授樂觀地認為,未來5-10內,內部物流搬運無人化率將達到50-60% 。
結束語
“先知三日,富貴十年“,相信在未來,在林志赟董事長的身行力踐下,科鈦將繼續堅持技術的自主研發、不斷創新,繼續引領搬運無人化發展趨勢。
浙江科鈦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浙江大學,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于智能倉儲、智慧工廠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產品和技術涵蓋智能AGV、工業機械臂、智能倉儲物流系統、自動化流水線以及服務機器人等,廣泛適用于電商、倉庫、加工制造、包裝、汽車、家電、電力等行業,助力企業實現‘機器換人’。
公司總部和技術中心座落于杭州市濱江區高新軟件園,公司擁有一支以教授、博士、碩士為主體的研發團隊,承擔多項國家、省、市科技攻關項目,持有多項核心技術和專利。
2025-04-19 09:52
2025-04-19 09:51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49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6
2025-04-19 09:44
2025-04-19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