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0年12月,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在“德翔普南”輪作業中,創出47.6自然箱/小時的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上(3月28日攝)。新華社發
2013年10月,山東港口青島港組建以張連鋼為組長的自動化碼頭項目組。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擺在他們眼前的只有一條海岸線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
2020年12月,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在“德翔普南”輪作業中,創出47.6自然箱/小時的橋吊單機作業效率,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
他們,是中國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12月27日,張連鋼(前右一)圍繞新系統研發課題與信息技術人員一起研究優化方案。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拒絕“天價”,建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
全自動化碼頭代表港口集裝箱裝卸的高端形態,中國在世界前拒絕“天價”,建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占據七席,但在自動化碼頭榜單上卻寂寂無聞,因為自動化碼頭設施及核心技術長期被西方國家壟斷。
青島港在2013年決定建設自動化碼頭,而重任就交給了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連鋼——一名有30多年碼頭管理、設備管理和科技創新經驗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球首創的集裝箱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建設工地上,與施工方研究優化施工方案。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抱著虛心求教的態度,張連鋼帶領團隊成員先后奔赴荷蘭、英國、德國、西班牙“取經”,但國外同行卻連捂帶蓋,技術壁壘讓項目組備受煎熬。
“不準下車,不準拍照,只能遠遠觀望,更不提供任何數據和技術規范。當時,大家心里特別窩火。”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說。
國外同行只給連鋼團隊一條路:買,而且開出了天價!
這樣的方案被張連鋼否了,不僅僅是因為成本太高、周期太長,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核心技術不向青島港開放,碼頭投產后青島港無法根據自身生產實際優化系統。
12月27日,“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在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一線調研。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每個港口特點不同,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張連鋼說,“我們要根據青島港口實際、貨源結構、碼頭流程、操作習慣等,建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
自主創新,為自動化碼頭裝上“中國大腦”
設計之初,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無經驗、無資料、無外援的“三無”狀況。“碼頭要用什么設備、怎么布局、怎么控制運轉、運行后有什么問題,我們統統沒概念,所有細節都要一一設計。”李永翠說。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滾打,自動化碼頭輪廓在連鋼團隊的圖紙上一點一點成型。僅僅是出入集裝箱卡車的閘口,他們就設計了40多稿方案,有時已敲定方案,因為一個細節調整,所有數據都要重新核算。
一個個通宵達旦,一次次推倒重來,連鋼團隊僅用15個月就完成了碼頭的設計方案,這項工作在國外至少需要三年。
12月27日,“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在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遠程監控室研究如何改進設備運行。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在碼頭建造和設備研發上,連鋼創新團隊同樣是從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國外自動化碼頭更好。以自動導引車(AGV)為例,連鋼創新團隊打破全球通用的鉛酸電池技術壟斷,研發了基于鈦酸鋰電池的小容量、長壽命、高功率的動力系統和循環充電模式,AGV電池重量從13噸減為2噸,壽命從2年延長為10年。
解決世界性技術難題的一連串自主創新,組成了“中國大腦”的自動化碼頭:
首創港口大型機械“一鍵錨定”自動防風技術及系統,破解了港口大型機械防瞬間大風的世界性難題;
采用物聯網感知、通信導航、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碼頭作業的全流程智能調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有受理和授權專利107項,其中發明專利64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