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國出現了結構簡單的塑料大棚,因其外形為拱形,故稱之為“小拱棚”。后來,由于“小拱棚”的抗雪能力較差,經過改良后的大棚變成了“方形棚”,并廣泛應用于北方地區。80年代,大棚生產技術向南推廣,到目前為止,全國大棚的面積已基本穩定在10多萬畝。
應用在大棚的技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變化。8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使微型計算機為核心的室溫控制系統在歐美國家得到了快速發展。90年代,以色列科學家利用硬件設備和軟件平臺,實現了自動施肥和澆水。
我國大棚種植技術雖起步較晚,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溫室控制設備,吸收了大量發達國家的先進控制技術。近年來,隨著國內科學家對智能大棚的深入研究,以及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一些地區的智能大棚取得了很好的發展,甚至趕超歐美、日本、以色列等發達國家。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來自浙江省烏鎮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的案例,看它是如何在時隔千年搖身變為互聯網之都的同時,運用機器人、5G、物聯網、云計算等互聯網帶來的高科技,讓傳統農業插上智慧之翼,實現智慧農業、種植、銷售方式的翻天覆地變化。
譚家灣云上農業試驗場位于浙江省烏鎮鎮譚家灣遺址,是鳳岐茶社(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眾創空間,目前在全國三省一市布局了十三家線下茶社)與烏鎮鎮政府聯合打造的。它是“鳳岐模式”云上農業的重要支撐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數字農業最新演進形態的載體。項目占地面積約700畝,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
2025-02-22 08:53
2025-02-20 09:01
2025-02-20 09:01
2025-02-20 08:58
2025-02-20 08:58
2025-02-20 08:57
2025-02-20 08:56
2025-02-20 08:55
2025-02-19 11:51
2025-02-19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