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挑戰:內外雙循環,立足國內放眼全球
“為什么要搞機器人自動化?是因為國家也有需要去轉型。很多老企業還是用傳統的思路去開展,沒有自己核心的東西,試圖以量來打敗對手。”——上海納博特斯克傳動設備有限公司營銷總監 宋杰
上海納博特斯克傳動設備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宋杰(左),李群自動化創始人-石金博(右)
今年以來,政策層大力推進內循環,國產替代、自主品牌崛起將迎來契機。對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時間,要有耐心沉淀,甚至坐得住冷板凳。
“在中國全球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量的積累非常迅速,卻鮮少有質變。許多進入行業的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卻視圖通過業務量來打敗對手,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宋杰在訪談中提到:“李群自動化是一家懂得發展指導的企業,無論是驅動一體、軟件研發、算法研發,他們都在很有耐心地做實事。這是難能可貴之處……中國應該有更多這樣有耐心、愿意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企業。”
李群自動化從上一階段一開始,對于驅動、驅動運行、軟件的研發等等都具有前瞻性,也一直致力于做這個,能夠給這一波的工業智能化改造、國產品牌替代提供一些經驗。
對于民族品牌的出海,宋杰認為“拓展海外自動化肯定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前提是產品質量要過硬,因為這不是一般的民用品、消費品,它是一個中間品、工業品。如果把產品帶去海外,就要考慮一個售后成本的問題,如果產品不夠穩定,在未來,成本將會拖很大的后腿。”
為了解決出海成本過高、模式過重的問題,李群的海外策略是,找各地的合作伙伴,跟當地合作伙伴輸出。用輸出產品、輸出技術的方式,而不是李群直接去投產。
過去幾年,李群在向韓國和東南亞都建立了渠道。從目前他們的反饋上,中國的品牌在國外也有機會,很多人愿意嘗試中國的品牌。
04 征途:先研發后銷售,技術路線催生工匠精神
“德國的工匠精神不是一上來就有的,一定是工業水準和整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需要這件事,做了這件事能夠得到認可和回報,大家自然就做這件事情。”——李群自動化創始人,石金博
中國并非沒有工匠精神。在航天、重工某些領域還是有很多這樣的人。只是當下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改革開放前四十年,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太多機會,不需要追求極致,就可以快速變現。
“快速發展的時代給每個人的機遇,又使大家貌似忽略了對這種精益求精的這種工匠精神的追求,我還是堅信堅持做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它終究會有變現的一天。”李群創始人石金博在訪談中說道。
在論及最關鍵的問題時說,石金博認為最主要還是人的問題。在應對市場過程中,需要快速補齊團隊,快速應對沒有碰到過的問題,甚至要發現沒有處理的問題,之后怎么去把它給解決掉。建立一支能打的團隊,非常重要。
工業機器人是B2B的模式,其好處在于一旦應對了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就有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間,橫向、縱向都有。在研發投入之后,再不斷開拓市場,不斷補充研發,進行迭代,形成優勢。
同時,5G的發展也將催化全新的自動化產品,也將為智能化提供很好的通路保障,產生的機會。5G技術布局,也是自主品牌的機會。
05 自主品牌,行穩致遠
國產機器人經歷過投資者、機構們的意興闌珊,也吃過客戶的閉門羹。但工業機器人賽道上,海外已經有了四大家族、四小家族,國內需求開始井噴,必然跑出新的“四小龍”。
每個產業的周期和風格不同。相比于近幾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工業機器人的攻堅和擴張,沒有鎂光燈,沒有大肆吆喝,沒有風口上的豬,有的只是穩扎穩打,持續突圍。
中國經濟大環境已經經過了快速增長期,很多賽道從藍海轉為紅海,降本增效、品牌創新是下十年的主流。面對未知風險,回歸客觀規律和商業常識,正如李群創始人石金博所言:“我最終目標是實現它,而不是說我立了一個東西,然后去包裝去賣。要實現它,那就必須按照實現它的客觀規律是什么去做,那這個過程里面你要面對的不安定,困難、風險,你就是面對他,繞不開。除非想放棄不做了,才可能繞開。”
下個十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把握住長期機會,行穩致遠。
2025-04-14 15:01
2025-04-14 15:00
2025-04-14 14:59
2025-04-14 14:56
2025-04-14 14:54
2025-04-14 14:54
2025-04-14 14:53
2025-04-14 14:52
2025-04-14 14:51
2025-04-14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