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幾件事情終究躲不過,除了稅收和死亡,還有就是生病和衰老。
相信大多數人,無論是自己生病住院,還是照顧親人朋友而留宿醫院,或多或少都有和醫院打交道的經歷。隨著年齡漸長,我們和我們的親人進出醫院的機會便越來越多,去醫院的次數多了,也就對醫院就診住院的流程熟悉了起來,如何掛號、如何排隊、如何就診、如何陪床,又是如何在醫生查房時見縫插針地詢問下病情……
在醫院里,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永遠熙熙攘攘的醫院大堂,各式各樣的待診患者,永遠不夠的病床,以及忙碌不已的醫生護士。如果你看過一部小眾美劇《周一清晨》的話,就可以感受到一個醫生每天在面對各種病人和復雜病例中承擔的壓力,也能看到病人在每一次醫療救護中可能存在著的巨大的風險和問題。
現實中,除了面對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問題,醫院還面臨著醫護人員嚴重不足的現實挑戰。現在,為應對這一挑戰,人工智能正在作為一種全新手段補充到醫院的醫療服務當中。當然,這些人工智能的手段不是我們熟悉的一些智能機器人或者一些智能診療,而是通過與醫院整體治療環境和設備融合而建立的“環境智能”。
不久前,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專家李飛飛和她的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利用環境智能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的論文,主要闡釋了通過人工智能與非接觸式傳感器結合,以實現“環境智能”,以深度改善醫療保健服務的潛在層面,從而提升醫院等醫療機構的整體救護能力,提高醫護人員的救治效率。
對于有著多次醫院看護經歷的我來說,看到“環境智能”這一概念時,我瞬間感覺這一次人工智能是真正用在了非常重要的場景。而這也是本文進一步介紹給更多讀者的原因。
什么是環境智能?
環境智能,不是最近才提出的概念,如果追溯最早的源頭的話,應該是1999年由歐洲的一個信息社會技術研究團隊提出,用來描述智能終端設備和環境之間建立起的一種共生協作關系。環境智能最基礎的條件就是需要有大量低成本、可聯網、高便攜性的傳感終端設備的普及使用,其次就是這些終端設備所產生的數據能夠被計算分析,從而為人類提供指導或決策信息。
二十年前,這一構想受限于當時終端設備的計算能力,大多處在各種嘗試性實驗階段。而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的進步以及非接觸式傳感器的普及,環境智能正在從設想走進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的環境當中,實現在無接觸交互的情況下,讓智能設備在環境中感知人的存在,為人類提供智能化的服務。
在環境智能還未完全普及的當下,醫療服務和養老護理成為環境智能最為典型、收益顯著,同時也最為容易推廣的應用場景。
2025-02-24 10:31
2025-02-24 10:11
2025-02-24 09:33
2025-02-24 09:28
2025-02-24 09:26
2025-02-20 09:00
2025-02-17 12:23
2025-02-17 12:23
2025-02-17 12:21
2025-02-13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