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工具、量具、檢測儀器及設備,對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或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狀態監測、故障分析與診斷、維修及預防性維護與保養作業的人員。
不到40秒,能干多少事?在高效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手上,能走完一整套焊接工序。輸入程序,按動開關,“手臂”從料倉抓取流水槽的毛坯料,放入機床。40秒,一個流水槽成品就完成了。
在工廠里,這些機器人要想動起來,需要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來助力。
輸入指令,機器人有了“十八般武藝”
“之前都是人工焊接,我現在只要把毛坯料準備好,把程序編好,給一個指令,機器人得到信號,根據視覺傳感器,就能對16個焊點進行焊接……”8月26日,毛逢春站在工作臺前,向三湘都市報記者解釋著自己的操作。
在長沙曉光模具公司的沖焊工廠,毛逢春熟練地在手持設備輸入一串串指令代碼,控制面前的機械手臂靈活抓取生產線上的毛坯料,秒變機器人“24小時全自動搬磚模式”,時而“低頭”、時而“擺臂”、時而旋轉“機身”。通過工業機器人在流水線上的協同工作,他輕松完成汽車部件流水槽焊接、加工等工序,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以前一條生產線需要百余人,有了機器人后只要20人了。”毛逢春說,公司現有102臺工業機器人,分布在焊接、沖壓、模具等車間。這些鋼筋鐵骨的生產“好幫手”不僅不知疲倦,一雙“火眼金睛”更是異常敏銳,通過裝載的視覺傳感器,可以一眼判斷出物料是否合格,如果被識別出異常,機器人會第一時間將其從行列中甄別、挑選出來。
角色轉換,他保住了手里的“飯碗”
成為工業機器人系統工程師,并非一蹴而就。十幾年前,高中畢業的毛逢春成為廣州某廠生產流水線上的組裝工人,在企業自動化程度升級和智能化轉型進程中,逐漸感受到“機器換人”給手中的飯碗帶來的影響。毛逢春鉚足了勁,開始學習自動化、打磨技藝,補習相關知識;實際操作中,找機會接觸各類設備運轉,終于實現從一線生產工人到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的角色轉換。
“我們的工作就是讓機器人動起來。”毛逢春說,2017 年,他從廣州返回長沙,加入了現在的公司。帶著3個人的團隊,根據汽車廠家提供的零部件尺寸、樣式,賦予工業機器人不同的運動軌跡,讓它們互相配合,靈活地動起來。在毛逢春看來,隨著科技創新和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速,對從業者的要求只會更高,必須始終保持“一直在路上”的狀態。
需求越來越大,薪資也相對較高
工業機器人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業、家電及3C、橡膠及塑料工業、鑄造行業等領域,涉及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中國制造2025”建設以及“工業4.0”概念風靡全球,各行業大量應用場景需要專業人士來操作和運維,操作工業機器人的專業技能人才應運而生。
目前,僅長沙雨花經開區就有百余名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大多就職于汽車制造行業、3C電子行業、金屬和機械行業等行業。
據人社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將超過80萬臺,掌握工業機器人操作、維護、調試、故障排除以及系統集成等技術的工程師需求會越來越大。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的缺口最為突出。薪資方面,45%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薪資是當地平均工資2倍。
【記者手記】
產業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
從毛逢春身上可以看到,付出與回報是成正比的,同時,也應認可他“博”對了方向,“機器換人”成為了工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機器人是典型的“三高”產業,需要高技術、高端人才和高投入。當下企業對技術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巨大,此次被納入人社部公布的“新職業”,既是對職業發展前景的肯定,也是對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視。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