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南方日報》“產業規劃局”欄目邀請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開講,分享優必選科技如何助力新基建。
“產業規劃局”在新基建大背景下由南方產業智庫推出,擬邀請業內知名學者、企業家代表,從行業角度出發,探討自身所處的行業如何在發展過程中融入新基建戰略,更好地推動行業發展。目前,此欄目已邀請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等大咖開講。
以下為南方日報報道周劍開講全文: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將推動數萬億數字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在這場浪潮之下,與此同時,傳統的K12教育和大學的專業分科教育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何應對這場調整?本期《產業規劃局》邀請到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周劍,他認為,智能機器人將是“新基建”的新載體,與此同時,整個行業缺少智能技術與創新教育強融合的企業,因此,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是新基建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
今年以來,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高層多次提出要加快新基建部署步伐。發力新基建,不僅立足當下,更面向長遠,是應對疫情、經濟下行和推動改革創新的最有效辦法。
機遇:疫情推動智能服務迎來爆發期
和舊基建相比,新基建的最大區別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它將為中國創新發展,謀取未來國際競爭優勢奠定堅固基礎。
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智能的屬性上,一方面是新興智能化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是用智能科技改造傳統基礎設施。智能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是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在新基建下,這些技術能與智能機器人更好地融合,推動智能機器人相關產品和服務能力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期。同時,智能機器人能融合這些高科技核心技術,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能更好地服務新基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智能機器人是新基建的新載體,是助力產業實現智能化升級的基礎設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智能機器人在很多行業投入應用,無接觸、高效率與不疲勞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各行各業都意識到它的價值。
疫情后,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將迎來新一輪高潮,一方面,新基建催生產業需求急速膨脹,社會和企業生產運營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和人口老齡化,在宏觀上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成為契合時代需求的趨勢。在很多行業,智能機器人正在被逐步應用,而且智能機器人可以做到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些行業上演“機器換人”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更有效率、更加安全、更便捷和成本更低,智能機器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基礎設施。
隨著新基建戰略的全面推進,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新基建相關政策,今年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廣東省及深圳市也大力推進新基建,緊緊抓住人工智能、機器人、無接觸消費、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發展機遇,啟動高質量發展引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政府全面部署新基建,將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落地應用和發展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
優必選科技目前圍繞新基建戰略作出了業務規劃,將以智能機器人為載體,通過三大發力點推進新基建: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以賦能產業為己任,用智能機器人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以人才培養為基石,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培養新一代科創人才。
在應用場景方面,優必選科技將持續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以智能機器人一站式行業應用解決方案,賦能數據中心、電力、醫療、政務、警務、社區、園區、金融、展覽、零售等十大應用場景,加速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挑戰:新基建帶來大量高科技人才缺口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仍處于初級起步階段,還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整個行業缺少智能技術與創新教育強融合的企業。科技企業大多把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技術或者工具屬性賦能教育,通過AI技術幫助學生更個性化學習,幫助學校提升教學水平、質量、學生學習能力,但缺乏教育屬性;傳統教育企業則把人工智能作為學科屬性,掌握內容屬性,讓大家知道人工智能的內容是什么,但這類企業大多技術較弱。
其次,人工智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充分。教育部《2019年全國教育統計公報》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2688所高校,其中僅有35所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占比1.3%。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國共有教師1732萬人,但具備人工智能教育經驗的教師非常少,專業師資儲備不足,缺少教學實踐場景,同時相關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也不夠清晰。
第三,缺乏連貫的培養體系。全國K12學校一共23.7萬所,學生總數近2億人,人工智能教育市場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很少有企業能夠提供貫穿各學段的系統性課程。
第四,需求與資源銜接不足,校內校外的需求和資源未能很好地匹配。
在我們看來,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質是做教育,而不是人工智能。大部分公司都是從技術角度或者科技角度考慮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科技只是一個賦能工具,本質上還是應該圍繞教育做事情。
在做人工智能教育時,首先需要確立育人目標,中小學或者所有青少年學習人工智能應該奔著四個目標:一是讓學生學會人工智能各個應用系統共生共存習慣的養成,我們要學會未來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存;二是掌握未來智造力,具備鑒別、認識、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三是學會用AI改善自身的生活,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于成就自我、改善生活;四是新的社會責任感,以主動、有責任感的態度和行動使用、開發和監督人工智能技術。優必選科技的人工智能教育的邏輯,就是讓學生掌握這些內容,這也是作為人工智能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育人目標。
面臨挑戰的同時,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新基建將帶來大量高新科技人才缺口,因此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是新基建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教育是最美新基建。人工智能知識會變得像空氣和水一樣,潤澤新一代人,讓他們對未來的世界擁有更多想象與話語權。讓新一代學子都能不費力地接受到人工智能教育,在通往智能新時代的道路上,他們就是中國的智造力。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