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年為一個維度,從2010年開始,傳統多關節機器人的均價從超過30萬元猛跌至15萬元左右,scara的價格也從超7萬元降至4萬元左右,AGV的價格從均價30萬元以上跌至12萬元左右。
但是機器人的銷量依舊上不去。
這也讓大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當企業的投資回報比已經接近甚至達到心里預期,那是什么制約著機器人的發展,機器人的未來方向到底在哪里?什么才是符合大家心里預期的機器人?
出現:復合型機器人
機械臂代替的是手,AGV取代的是腳,但都過于單一,所以誕生了AGV+機械臂這種復合型機器人,期望組成1+1>2的效果。
但是這種拼湊性質的機器人天生就帶有很大的問題,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AGV、機械臂、相機、末端執行器這么多的子單元代表了其具備更多的功能模塊,它能移動、抓取、識別、檢測等等。
但同時也代表了其更高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造價。
首先從技術難度上來講,復合型機器人主要由AGV、機械臂、相機、末端執行器幾部分構成,業內常見的復合型機器人是集成商買來采購不同的產品,進行組裝和二次開發。這就導致了首先機器人的結構較為復雜,由于各個子單位的控制器不同,其內部通訊協議等完全不同,集成商的二次開發較為復雜。
其次,在于產品的價格。AGV、機械臂、視覺系統,集成商的二次開發,林林總總幾十萬還是有的,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調整的當下,企業對于設備投資的把控更是謹慎。
很多人講復合型機器人的投資回報比低,其實并不是,由于具備抓取、移動、檢測識別等多功能模塊,復合型機器人天生就不是為替換單一工位而生,它的價值在于那些一臺機器人取代多個人工或者多臺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尤其是取消了傳送帶的孤島式柔性智造產線,例如CNC加工機床,3C,服裝,汽車等的孤島式作業產線;另外,對于一些高風險環境下的人員操作,也可以用單臂或雙臂復合機器人取代。
由此可見,復合型機器人的問題不在于市場,而在于產品本身。
也許正是瞄向這塊市場,最近越來越多的協作機器人和AGV企業在復合型機器人上下功夫,例如今年4月份,節卡與快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復合機器人技術展開深度合作,拓寬復合機器人在智能物流、智慧工廠等領域的全方位應用。
升級:移動協作機器人
但是對于集成商或者終端企業而言,更希望找到一家能提供機械臂、AGV、視覺等一站式采購服務的供應商,所以就有了復合型機器人的“升級版”——移動協作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需要集成商再去二次開發,直接用一個控制器解決所有部件,多快好省,一步到位。
復合型機器人與移動協作機器人的區別
2020年2月4日,UR和MiR宣布將在丹麥新建一座全球最大的移動協作機器人中心,兩家業內領先企業強強聯手,瞄準新市場、新需求。
與此同時,國內的同類型產品大部分屬于是AGV與機械臂的簡單組合,并非移動協作機器人。這是因為除了合作雙方要在某些技術難題上開誠布公外,真正一體化設計的移動協作機器人,對整體的控制算法要求非常高。
以終端控制為例,目前較為流行的操作方式是示教編程,也就是拖著機器人先演示一遍動作,但是對于復合型機器人而言,并不可行。
因為現在的AGV,業內的普遍定位精度為±5mm到10mm左右,往往只能將機械臂送到一個大概的位置,也就是說機械臂每次來的地點不一樣,所以集成商一般會用視覺進行輔助定位,這大大增加了計算難度和成本。
山龍智控總經理曾雨權講到:“我們之前為CNC車間做這種項目,用的是雙視覺輔助定位法,因為AGV只能將機械臂運送到大概的位置,但是視覺又有視野范圍,精度越高視野范圍越小。所以我們做了粗、精兩級定位。還有就是整個的流程控制需要PLC協調處理,需要對視覺和軟件進行二次開發。”
而墨影科技作為一家專門的移動協作機器人廠家,其移動機器人底盤使用麥克納姆輪,能夠做到±1mm的重復定位精度。對于操作位置固定的應用,如機床上下料、組裝等,±1mm的精度已經滿足大部分場景的精度要求,此時無需視覺進行二次定位,可直接把移動協作機器人上的機械臂當做固定機械臂來用,提升生產效率,同時為客戶省去視覺模塊的成本。
但是麥克納姆輪由于材料問題,導致造價、維修成本過高,而一般的本體構造精度又難以滿足,所以工業場景還在等待技術突破。
分支:大型類人型服務機器人
工業場景注重穩定性,但是交互功能的突破能否讓移動協作機器人搖身一變,未來演變成為家用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的突破口。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發表的《2020年移動服務機器人行業調研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153.8億元,同比增長36.1%;2013~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速超過30%。
而在去年召開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服務機器人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機器人種類,引發了大量參展觀眾的濃厚興趣。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升級、優化,服務機器人產品類型愈加豐富,自主性不斷提升,目前,國內服務機器人的種類,已經由市場率先落地的掃地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向情感機器人、陪護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超市機器人等方向延伸,尤其是家用服務領域和服務對象正不斷拓展。
“現在,很多小型家用機器人主要還是以互動、陪伴等功能為主,還不容易實現物理交互。而未來的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將更多地替代家中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工作,真真正正地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做一些事情?!?a href="http://www.xmydyc.com/shop/864/index/" title="優必選" target="_blank">優必選科技CTO熊友軍表示。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