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AI仿生手,0.5秒快速識別肌電信號
這可能是京東數科研發的最“靈巧”的一款AI機器人了。它擁有15個靈活關節,綜合運用了仿生學、機械電子、材料學、生物醫學和信息技術,可在0.5秒內識別并響應肌電信號,準確率接近100%。
京東數科自主研發可穿戴AI仿生手,讓每一份溫情更有力量
不僅如此,可穿戴AI仿生手還可以實現多關節協同控制與精細操作,也能通過內置智能感知模塊和AI算法進行自動操作。例如幫助傷殘人士自己疊衣服、拉拉鏈、開關門、喝水、握筆寫字、點按手機、提箱子等,成為手臂殘疾人士的“再生手”。此外,這款AI仿生手還可用于特種作業,代替人員進入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環境中執行精細化的操作任務,也可進行復雜物品的分揀、搬運、擺放等,大幅提升特種作業工人的勞動效率50%。
可穿戴AI仿生手可實現拿、握、攪拌等功能
AI機器人,未來可期
說到未來,在6月23號的《AI能否催生機器人的“后浪”時代》直播中,京東數科副總裁曹鵬系統性介紹了京東數科AI機器人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在縱向的研發維度以云腦、機腦、人腦的“三腦”融合體系做強自身的底層技術;二是在橫向的行業維度開放機器人底層能力,打造開放平臺,共建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
先說橫向。京東數科在機器人領域的方向是打造完善的機器人底層開放平臺,為行業構建底盤、機械臂、路徑規劃、空間定位等底層技術能力,而縱向上將以云腦、機腦、人腦的“三腦”融合體系做強自身的底層技術研發。未來將從機器人幾大核心應用場景中積淀出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并開放給更多機器人中小型企業,幫助其降低基礎研發成本,助力其在細分領域的落地,進而構建起更良性的產業鏈共生共榮生態。
“未來啊,我們一定是做服務的,不賣機器人,只提供服務。”
市場雖詭譎多變,姚秀軍始終還是那個奔走的解題人。十多年前,睡在北沙灘租來的一個床位上的姚秀軍,為了省錢用醬油醋蘸著饅頭絲兒吃時,他一定是憧憬著,這么堅韌地、熱血地,為夢想而活著吧。“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 正是這樣一群頭鐵“天真”的技術人,他們正與所有琢磨著、撲騰著、砥礪上行的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新勢力一起,創造著中國智能機器人的未來。【END】
2025-04-11 12:24
2025-04-11 12:23
2025-04-11 12:22
2025-04-11 12:21
2025-04-11 12:20
2025-04-11 12:20
2025-04-11 12:19
2025-04-11 12:18
2025-04-10 05:16
2025-04-10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