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濟南木偶戲傳承人李秀平操縱“木偶機器人”,進行木偶戲表演。李秀平將中國傳統木偶與智能化技術結合,創造“木偶機器人”,配套搭建便攜式舞臺。 孫宏瑗 攝
不用人工操縱,木偶就能跟隨背景音樂和旁白解說進行各種動作變換。借助3D打印、芯片植入等現代科技,濟南木偶戲傳承人李秀平創造“木偶機器人”,助推非遺傳承創新,盼望讓更多人了解木偶文化、讀懂中國非遺故事。
李秀平1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木偶戲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北方以杖頭木偶居多,傳統的杖頭木偶像人一般高,南方提線木偶和布袋木偶較多。”
圖為,濟南木偶戲傳承人李秀平展示中國傳統木偶。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孫宏瑗 攝
小時候,李秀平認為木偶人真實存在,她將其視作朋友。“當時,我期待木偶出現,就像現在的孩子期待圣誕老人出現一樣。有人到各村進行木偶巡演,就一路跟隨觀看。”之后,她在大學里表演木偶劇、到多地拜訪木偶老藝人,并正式拜師山東省非遺項目木偶戲傳承人,加入傳承木偶戲的隊伍。
但李秀平沒有受限于傳統的木偶劇表演方式,她和丈夫不斷鉆研現代科技,將木偶的外部、內部結構及表演舞臺進行完善,創造了“木偶機器人”和便攜式舞臺。“既保留木偶原汁原味的技藝,又加入現代科技讓它更好發展。”
圖為,李秀平制作“木偶機器人”。 孫宏瑗 攝
傳統木偶的頭、身子等大多用木頭制作和雕刻而成,且部分木偶體積較大,李秀平及其團隊先后用面塑、3D打印技術制作木偶的頭部,木偶重量就此減輕;其內核為植入芯片的機器人,可根據劇情自主進行動作轉換,減少人工操作環節,對木偶表演者的技藝要求大大降低。
“學習‘木偶機器人’表演,新手只需經一天左右培訓,便可掌握方法。”李秀平介紹說,木偶的外飾仍為傳統木偶形象,保留傳統木偶特色。另外,舞臺經過一次次改進之后,音響、燈光、幕布等設備均可塞入汽車后備箱輕松“打包”攜帶。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