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物流5G無人配送車在江蘇南京浦口區實測路演。方東旭攝(人民圖片)
無人便利店、無人外賣、無人工廠……得益于科技進步,以“無人經濟”為核心的一批新產業在新零售、工業生產等場景下加速落地,滿足消費者對安全、便利和多元生活的旺盛需求。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共新增成立1827家無人零售相關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7.27%。“無人經濟”快速增長,發展勢頭良好。
無人便利店——
“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
既沒有人工收銀,也沒有自助收銀設備,選好商品便可通過閘機徑直離開……在上海虹橋機場內,自帶“高科技基因”的云拿無人便利店為消費者準備了一場“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
與傳統便利店不同,消費者只需提前掃碼綁定支付方式便可進店選購,店內購物系統基于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傳感器融合等一系列AI(人工智能)技術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及商品進行精準識別。在離店時,消費者直接走出閘機就可以完成結算,之后會在手機端收到消費賬單,整個結算環節只需3-5秒,訂單準確率高達99.9%。
“收銀至少占據了店員50%的工作量。”云拿科技首席執行官馮杰夫表示,受疫情影響,傳統便利店正面臨被迫縮短營業時間、人手不足等嚴峻考驗。相比之下,無人便利店收銀效率提高了78%,更是省去柜臺收銀的環節,收銀人力成本節省100%。自今年2月恢復營業以來,云拿便利店訂單數較疫情之前提升了32.21%,銷售額增長近三成。
除了最大程度節省人力運營成本,無人便利店還能夠對系統收集的消費者購物數據進行分析,進而提升門店的運營效率。據了解,云拿提供的數據系統關注分析兩個轉化率,即商品上架后被多少人看到以及被看到之后的購買轉化率。前者關系到商品陳列是否需要優化,后者則可以為商品定價和營銷策略提供判斷依據,讓門店運營者不必再“拍腦袋”做決策。
馮杰夫透露,未來云拿門店還將打通APP線上業務,包括門店在線下單及周邊配送等模式,并通過深耕AI技術實現可定制化購物氛圍燈光、進門提示音等個性化購物體驗。
無人外賣——
自動駕駛的防疫貢獻
“您的無接觸配送訂單已送達。”家住北京市順義區的李女士日前通過美團買菜網購一單新鮮蔬菜,而打來電話的卻是一位剛剛上崗的特殊“配送員”——無人配送車“魔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無接觸配送服務成為各大外賣、電商平臺關注的焦點,旨在解決末端配送的無人配送車也紛紛上路,以減少人際接觸帶來的潛在感染風險。
為了讓無人駕駛配送車安全行駛,“魔袋”研發團隊在技術上做了更為全面的方案設計。美團無人車配送中心產品負責人李達介紹,現階段無人駕駛配送車輛車速限制在20公里/小時,常態化運營后還可通過遠程監控中心實時獲取車輛的情況,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對車輛進行剎車、避險等遠程操控,全方位保障車輛行駛安全。
在武漢,京東無人配送車也曾在第一時間被送到抗疫一線,承擔武漢第九醫院和附近小區70%的訂單配送工作。快遞員只需將貨物放進貨箱,京東無人配送車即可根據貨品的配送地點自動規劃出最優路線,依次配送;用戶可通過輸入驗證碼、掃二維碼和人臉識別三種方式完成取貨,所有任務都完成后,無人配送車還可自動返回出發配送站。
“京東無人配送車可以完成10公里范圍內的配送工作。”京東物流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孔旗表示,目前無人配送項目已在長沙、貴陽、呼和浩特、北京等約20個城市落地,未來部署規模會繼續擴大。
此外,阿里巴巴、蘇寧等科技巨頭近年來也紛紛展開無人配送車的研究和部署工作。有專家預測,從快遞、外賣及生鮮配送三個領域的需求量來說,無人配送市場有望達到千億元規模。
無人工廠——
人與設備的雙贏
在偌大的工廠里,沒有一名生產線工人,僅有機械臂、機器人有序而高效地忙碌著……這宛若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正在貴州天義技術有限公司的“無人工廠”內悄然上演。
近年來,貴州天義技術有限公司聚焦發展柔性制造等新制造模式,通過以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和裝備升級關鍵工位,完成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從而實現數字化控制的無人工廠模式。
得益于智能化生產車間的“柔性制造”,無人工廠可以根據實際加工需求將多臺機床設備集合起來,在最少的人工干預下生產范圍內的所有產品,實現“多樣化、小規模、周期可控”的生產效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線的產能和適用范圍。
“打造無人工廠也能讓工人獲得成長。”公司負責人田剛表示,通過用更多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裝備‘換人’,讓原本從事流水線體力工作的工人轉變為管理智能設備的技術工人,實現人與設備之間“互利雙贏”,發揮各自優勢來提高生產效率。
此外,無人工廠還對原有軟件算法進行升級,加強生產計劃的智能排產和生產過程數據信息的監控,使制造設備數據與信息平臺之間實現數據實時聯通。工人只需在生產車間內查詢智能數據采集系統,當天的生產計劃便一目了然,為建立無人化監管模式打下基礎。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柔性制造’場景實操演練。”田剛表示,下一步公司還將著手建立離散型智能制造科普基地,讓項目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標準與協議能夠在同行業間得到復制與推廣。
(記者 金晨)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