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全程參與研發過程
在眼科范先群教授項目組的實驗室里,眼科醫生李寅煒舉著眼眶模型向記者解釋了科室研發的眼眶外科手術機器人。李寅煒是臨床醫生,除了看門診、做手術,還要做科研。他說,他們研發的基于內鏡導航系統的手術機器人,相當于給機器人裝上眼睛,給內鏡導航再配上雙手。
眼眶手術空間小,視野窄,復雜眼眶手術需要精準、穩定且 “剛柔并濟”,難度不小。團隊開發的內鏡圖像引導系統可以精確定位和顯示視神經等重要結構的位置,如同給了醫生一雙“透視眼”,將提高操作精度、減小診療創傷。“1996年,范教授就開展數字化眼眶外科技術的研發了,到現在的手術機器人研究,已經經歷了20多年攻堅克難。”小李說,內鏡導航監控下的眼眶外科機器人系統研發成功后,可更輕松地實施復雜眼眶手術。
圖說:工程師在調試手術機器臂
眼科的實驗室隔壁,是口腔顱頜面科沈國芳教授領銜的顱頜面截骨機器人項目組,開發顱頜面激光截骨手術機器人系統。科室醫生張文斌說,飛秒激光用來手術,無熱熔,精度高,但用于頜面深部截骨,需要解決如何靈活地將高能量激光導入術野。他們團隊研發了光纖激光截骨,并通過特殊設計的機器人,將高強度激光引入狹小的顱頜面空間內,從而實現微創的精準截骨。
醫院內搭建醫工交叉大平臺
2年前,九院就率先成立了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設立的首批臨床轉化中心之一,已探索出一條醫工結合的成功之路。九院院長、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吳皓教授認為,這正是推進產學研醫工結合、推進成果快速轉化、實現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目標的重要載體。
圖說:顱頜面激光截骨手術機器人系統研發
“我們專注于開發具有專科特色的國產手術機器人。以聽覺植入手術機器人為例,現代及未來人工耳蝸手術的核心內容是微創化、精準化,機器人輔助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正是這兩項內容完美結合的最佳體現。目前,九院4個項目即眼眶外科手術機器人、顱頜面截骨機器人、頜骨重建機器人以及聽覺植入手術機器人的研發齊頭并進,每個項目都由臨床醫生、工程師全程參與。只有工程師和醫生一起走進手術室,才能了解醫生到底要什么。”吳皓認為,醫工交叉正成為一種創新路徑,在醫工交叉的一個大平臺上,未來團隊還可分享成果及經驗,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吳皓表示,建設高水平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可推動我國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研究、技術轉化及臨床應用,最終惠及民生。目前,上海正加快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的進程;在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形勢下,采用醫工結合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方式去解決臨床面臨的重大問題,顯得愈發迫切和重要。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