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以“疫情之下的人工智能再思考”為主題的央視財經《對話》欄目播出。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劉成林、曠視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北京安德醫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民等受邀出席,并遠程連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副秘書長王愛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放射科主任徐海波、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等行業領袖,共論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并就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進行暢想。
曠視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左二)受邀出席央視財經《對話》欄目
從抗疫到復工復產 AI功不可沒
在節目中,曠視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緊急上線的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綜合解決方案,吸引了主持人和各位嘉賓的目光。
“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快速篩查出體溫異常者,從而通過隔離等方式切斷傳播鏈。但傳統的測溫方式效率比較低,因此我們思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通量、高精度的測溫方式。”唐文斌介紹,曠視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綜合解決方案(以下簡稱“曠視明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僅用了10天時間就被緊急開發出來,投入到抗疫的一線中。
曠視聯合創始人唐文斌在節目現場演示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
唐文斌一邊在節目現場演示曠視明驥的遠距離精確測溫效果,一邊解釋了其背后的原理。“曠視明驥采用‘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的技術方案,可以實現識別溫差±0.3℃內、3米非接觸測溫、1秒測15人,大大提升了測溫效率。”
此外,針對普遍帶口罩、手拿熱水杯、頭發遮擋等干擾因素導致測溫系統難以找到人體測溫區域的問題,曠視項目團隊對算法模型進行了專項訓練與優化升級,讓曠視明驥可以精準定位“額頭”,再對“額頭”快速進行測溫。除了測溫,曠視明驥還可實現在不摘口罩的情形下進行人臉識別,讓考勤和無感通行成為可能。因此,它可以廣泛應用于三站一場(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機場)、醫院、社區、企業園區、政務大廳、學校等各類場景,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能夠解決開放場所的通行效率與可控度。
人工智能技術在抗擊疫情期間的亮眼表現,會是AI行業新的爆發起點嗎?對此,唐文斌表示,人們總是過于低估人工智能的長期價值而高估其短期價值,所以我們不應該過于高估當前人工智能在抗擊疫情中的應用,這些都畢竟只是一個階段性產品,“人工智能本質上應該是作為一項技術,可以用到不同的場景中去,為場景帶來成本、效率和體驗上的優化。”
人與AI之爭 要揚長避短
從人工智能誕生開始,它和人之間的比較就從未停止。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過程中,以醫療機器人、影像分析、大數據分析、智能紅外測溫和面部識別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大放異彩。這不禁讓人猜想:未來人工智能與人相比,誰更厲害?
唐文斌表示,自己作為一個技術信仰者,更相信人工智能一定會超越人,所以人與機器(AI)競爭,要去拼人之所長,而不是機器(AI)之所長。“機器(AI)在記憶、大規模運算方面,是人類不可比擬的,在有限規則體系下,對于解決特定場景的問題,往往通過機器(AI)大量的學習樣本和計算,很多時候真的比人做得更好。而人類勝在推理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無限規則下,可以去思考未來發散的可能性,這又是機器(AI)不具備的。”
唐文斌與現場嘉賓共論人工智能未來
在抗擊疫情中,人工智能醫療影像分析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快速地幫助醫護人員完成對病人肺部醫療影像的診斷。這也開始讓人擔憂,AI是否會比人更聰明?影像科醫生的工作,甚至更多的職業是否會被AI替代?
在節目中,唐文斌則認為,在某些場景AI一定能超越人。“聰明有不同的定義,如果聰明是指在某個特定領域更快、更強、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那AI就更聰明,如果是去發現和創造某些東西,AI在現階段還相對比較弱,但誰也無法保證AI在未來會不會有這樣的發現力和創造力。”
他進一步補充道,至少目前在藥物研發領域,機器已經能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去搜索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以更大的計算能力找到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從有監督學習到無監督學習的過程,在這種不斷地演化中,在有限規則的體系下和有因必有果的場景下,我認為AI都會比人強。”
AI引發的道德挑戰和對人工智能本身的討論,是全球性的話題。即使對未來AI的發展擔憂,但唐文斌依然樂觀地堅信,人工智能必將造福人類大眾。作為一家有著“技術基因”的公司,曠視成立初衷即“用人工智能造福人類”,探求人類的根本性問題:運用機器和技術,解密人類智慧,破解人類認知、學習和決策等過程的奧秘。“我認為AI現在還不具備所謂的自由思想,并不具備顛覆人類的可能性,作為AI領域的先行者,曠視有責任確保AI向善,造福世界。”
從機器之眼到超級大腦 AI將創造更多價值
唐文斌在節目中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智能體出現,它可能是機器的形態,也有可能不僅僅局限于機器的這種形態。
在成立之初,曠視曾經以“讓機器看懂世界”為使命,從人臉識別入手先教會機器“識人”,從人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消費場景三個領域改變我們的生活現狀。唐文斌認為,人眼其實是人類接受信息的一個最大輸入口,機器要產生智能,也需要像人一樣擁有傳感器管,而計算機視覺的出現為這一設想提供了可能。“我們之所以需要機器去看懂世界、理解世界,并且能夠做出決策,是因為我們想借此把場景變得更好,但最終我們希望它能夠看懂世界、理解世界基礎上形成超級大腦,幫助人類創造更多價值。”
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依舊坎坷,但唐文斌仍然對它的未來充滿希望。他表示,我們要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從遠景來看,人工智能一定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成為經濟社會的底座。“但就目前來說,人工智能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中國的產業都值得(結合AI)重新做一遍。”
2025-04-19 09:52
2025-04-19 09:51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49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6
2025-04-19 09:44
2025-04-19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