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車、配送無人機、配送機器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旨在解決“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問題的無人配送公司先后加入戰“疫”。
“疫情期間的無人配送,為今后的無人配送技術、模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試驗場’,同時物流、外賣行業的持續增長為無人配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無人配送或將迎來快速發展。”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近日組織召開的“無人配送”線上主題座談會上,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表示。
疫情期間,看到一些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消息,很多人在揪心之余冒出這樣一個想法:要是有機器人替代他們的一部分工作就好了!
事實上,這個想法已經在多個醫院實現。疫情對于物流配送提出的無接觸、高頻率、實時監控等要求,加速了無人配送的落地。
坎德拉(深圳)科技創新有限公司產品總監王雪松在本次座談會上介紹,他們的多款醫療機器人已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等多家醫院投入運行,協助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疫情防控工作。
在浙江嘉興市新冠病毒集中隔離留觀點,穿山甲公司的首批送餐機器人“Amy”上崗了 。每到送餐時間,先由穿戴防護服、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員負責將餐食依次放置在機器人的托盤上,并在其觸摸屏上選擇對應的房間號,然后“Amy”就會帶著飯菜送到相應房間。
京東物流則在疫情期間提供了樓宇內的物流配送、最后5公里的末端物流配送等解決方案。京東物流自動駕駛算法科學家朱偉鋮介紹,疫情背景下,由于缺人手,很多快遞小哥的工作時間普遍變長了。“他們的勞動強度太大了,無人配送提供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在此次疫情中無人配送這項科技充分展示了它在另一方面的優勢——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接觸,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
正如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處聯合130家機構和企業就疫情防控期間做好科技支持服務工作共同發起的倡議中所言:這場全民戰“疫”中,沒有旁觀者,與人類從“陌生”走向“共生”的機器人,正在和人類一道,用科技的力量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仍是目前機器人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獵豹移動公共事務部總監李天涯認為,需要國家開展采購補貼、項目補貼等形式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單純依靠企業自籌,會影響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參與防疫的機器人以靠企業捐贈為主,并未出現清晰的盈利模式。而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技術與零部件還依賴進口,中國在高精尖產品上與德日企業整體差距仍然明顯,這就導致其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加速核心技術國產化是當務之急。
無人配送涉及技術開發、產品應用、客戶需求、應用成本、政策補貼等多方面的因素。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多方力量協同。
疫情期間小露身手的無人配送,是否會在疫情結束后繼續保持發展勢頭?我國首部機器人產業藍皮書《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的主編石勝君認為,疫情過后,更多行業也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
統計顯示,中國快遞數量增長迅速,現在每年的增速大約為25%。這勢必需要更大的配送能力,無人配送的發展空間無疑頗具想象力。
“線上消費的發展帶動線下配送需求激增,物流配送正在出現人員的缺口,線上消費以及線下配送可能存在一定的供給不足的問題,這些都需要無人配送來解決。”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睿認為,無人配送的剛需時代正在到來。
從疫情下的“試驗場”走向大規模使用的廣闊場景,對于無人配送的未來,人們展開怎樣豐富的想象都不為過。而對這個創新產業而言,風口的真正到來,不僅有賴于進一步的技術研發提供硬核支撐,也亟待法規建設、標準制定護航。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