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臺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蘭大二院“首秀”
它有“三頭六臂”和“火眼金睛”
甘肅首臺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落戶蘭大二院。
靈活運行的機械臂。
一場精彩絕倫的手術在蘭大二院手術室成功實施,在院長王琛教授的親自主刀下,擁有“三頭六臂”的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為大家展示了它的“處女秀”,這不僅標志著蘭大二院正式邁入全新的微創外科新時代——機器人時代,同時也推動甘肅醫療界整體微創手術水平再上大臺階。
第四代“達芬奇”首秀成功
無影燈下,身穿手術服的王琛坐在操作臺前,輕輕捏下手指操作器,控制操作系統,向機械臂系統發出移動、捏夾等指令,他左腳踩鏡頭鍵,查看手術情況,隨即移動機械臂,進入目標區域,右腳激活能量平臺,所有器械都運作起來,在布滿細小血管的腹腔內“穿針引線”、靈活翻轉,精準地完成切割和電凝等工作,手術圓滿結束。
這是第四代“達芬奇”的處女秀,也是它落戶蘭大二院后的首臺手術。
記者了解到,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擁有4個機械臂,機器手可以在540度的空間下靈活運行,是人手活動范圍的3倍,尤其是在狹窄解剖區域中更能凸顯它的優勢,且手術機器人系統具有穩定器,能自動濾除人手抖動功能,避免了手術中因手抖動劃傷神經和血管的意外,使手術更安全,更徹底。
“跟以往的腹腔鏡手術相比,機器人手術靈活性更好、精確性更高、清晰度更佳、可操控性更強,手術效果創傷更小、患者適用范圍更大,即使在一些傳統胸、腹腔鏡無法開展的微創手術領域,機器人也能大顯身手。”蘭大二院協助手術操作的一位醫生說。
高清圖像被放大20倍以上
機器人手術被譽為當代外科的手術巔峰,是人類利用高科技技術和臨床手術結合的最高級方式,對外科手術來說是革命性的創新,是目前外科微創手術領域的前沿性熱點技術。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在手術中,醫生無須親手操作,只要坐在位于手術室無菌區之外的控制臺中,手上連著傳感器,就可指導“達芬奇”完成操作。操作期間,醫生眼前有一個屏幕,可實時呈現患者體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這個“上帝視角”被放大了20倍以上,使主刀醫生較普通腹腔鏡手術更能把握操作距離,利于辨認解剖結構,提升手術精確度。手術室內,“達芬奇”用更加纖細靈活的機械手,在指尖完成著與外科醫生雙手同步的動作,為患者實施手術。
目前,該系統可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婦科、腫瘤科、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室。“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更精確的視野及更精巧的手臂,徹底解放了外科醫生的雙眼和雙手,對于實施復雜手術具有極大的優勢。在美國,超過80%的泌尿外科復雜手術都由“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完成。
機器人手臂可540度旋轉
借助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醫生可以逐步開展更加復雜和高難度的手術,推動技術提高。
記者了解到,相比較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第四代機器人具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它結合了人手的靈活性和腹腔鏡系統的微創優勢,突破了人體操作的局限性,可在狹小的空間完成更加精細的操作;二是控制臺將動作中的顫抖濾除后可將動作實時傳遞到手術器械,也就是說機器消除了外科醫生手部的震顫;三是機器人手臂具有7個自由度,可540度旋轉,使得原本在腹腔鏡系統下因“長筷效應”難以完成的某些動作可較為容易完成;四是其20倍放大的三維高清視野,讓外科醫生在手術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即使是細小的血管也能一目了然;五是主刀醫生可以坐位完成手術,最大限度節省醫生體力,延長外科醫師工作年限。
多年來,蘭大二院一直高度重視醫療新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一大批醫療新技術以及尖端醫療設備的引進與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臨床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縮短了患者康復時間。此次,醫院率先在甘肅省引進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將這一世界頂尖技術應用于臨床,將進一步提升我省外科手術技術水平,為區域內手術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歐陽海杰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