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軟件像訂購 Pizza(披薩)一樣容易”,這是一家名為Engineer.ai 的公司的官網,為自己所謂的“利用AI技術實現移動App的自動化開發”的一款產品所打出的標語。
2017年,Engineer.ai 的首款AI平臺產品Buider V1上市,官方宣稱借助內置的人類輔助AI Natasha,無需具備任何技術,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創建一個新的移動App項目,速度是現在開發流程的2倍,成本只需1/3。
圖|Engineer.ai官方網站宣傳圖(來源于網絡)
多么動人的AI故事,也正是憑此,去年該公司共獲得了29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的投資,投資者名單頗為重磅,包括軟銀(SoftBank)全資子公司 Deepcore Inc. ,位于蘇黎世的Lakestar(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獨角獸企業新加坡投資公司 Jungle Ventures 等。
然而諷刺的是,據《華爾街日報》引述該公司多位高管和員工的說法,Engineer.ai的真實業務開展中,實際上并沒有使用人工智能來構建應用,而是利用 AI 技術作為幌子,都是“印度碼農”在做技術工作,用造假來“騙取”融資。
被曝光后,該公司創始人 Sachin Dev Duggal又強調說,他們采用的技術是“用人工輔助人工智能技術”,并堅稱自己家的機器能構建一個App 60%的部分。但是卻借商業機密之說拒絕解釋其產品的這一部分是如何利用機器生產的細節。
圖|Engineer.ai 公司創始人 Sachin Dev Duggal(來源于網絡)
其實以上這樣的烏龍事并非稀有現象,近年來由于AI的大熱,投資傾斜明顯,有明確的報告顯示,獲取融資的許多科技創業公司只要打上AI標簽,吸引的資金就能多15-50%。今年3月份,風投公司MMC發布報告表示,在歐洲有40%左右的創業公司,都是假AI公司,并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它們真的使用了AI技術。
的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超乎想象,但AI技術的使用場景十分復雜,目前依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有公司或許正是借此空隙來走僥幸之路,但市場最終是理性的,項目的落地、產品的出貨和盈利能力,才是科技公司的技術最佳證明,也是公司能穩健發展的唯一出路。像以上這樣見到AI就“上頭”的原始階段實則已經逐漸過去了,行業已經開始進入了更理性的整合期,市場給AI公司帶來的考驗亦逐步嚴峻。
圖片來源于網絡
與其打著AI的幌子畫不切實際的技術藍圖,不如定下心來先從基礎的領域出發,找準公司定位,在細分市場奮力一搏。不同于Engineer.ai公司那樣深陷軟件算法迷陣,MYNTAI小覓智能自創立之初便專注于立體視覺領域,致力于為市場提供適用多重應用場景的視覺硬件解決方案。
所以,早在2017年,視覺識別技術的深度相機市場剛在國內發酵的時候,MYNTAI小覓智能便推出了第一款小覓雙目攝像頭。短短兩年間,小覓雙目攝像頭經歷多次迭代屢次突破技術壁壘,誕生了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的多款雙目。
憑借不懈的努力,“小覓雙目深度相機”系列產品逐步打開局面,出色的產品性能、完備的產品線和優質的技術支持,收獲了國內外包括曠世、申通、京東、早稻田大學、斯坦福大學、上海交大等在內的1500余家客戶的青睞。
并且伴隨多個項目的落地應用成功,小覓智能逐漸發展成為了行業內知名的立體視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小覓雙目深度相機,目前不僅是全球市場占有率領先的雙目深度相機產品,還被全球知名的視覺 SLAM 開源研究項目高校香港理工大學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認可,成為他們官方推薦的深度相機產品。
走過了最為迷茫艱難的兩年多時間,堅持“視覺+結構光+慣性導航”融合方案核心的小覓雙目深度相機,將繼續堅定技術開路,落地前行的節奏,正面迎接更多的市場挑戰與機遇。9月,更多小覓雙目視覺模組新品即將面世,將為視覺應用領域帶來更多驚喜!
大家記得關注我們,多多互動,新品資訊便可快人一步收入囊中哦!更有神秘福利不定期發放,手快者得!
2025-04-19 09:52
2025-04-19 09:51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50
2025-04-19 09:49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7
2025-04-19 09:46
2025-04-19 09:44
2025-04-19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