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標準100條
整理 |
1、 工作臺上的消耗品、工具、治具、計測器等無用或暫無用物品須取走 |
2、 生產線上不應放置多余物品及無掉落的零件 |
3、 地面不能直接放置成品、零件以及掉有零部件 |
4、 不良品放置在不良品區內 |
5、 作業區應標明并區分開 |
6、 工區內物品放置應有整體感 |
7、 不同類型、用途的物品應分開管理 |
8、 私人物品不應在工區出現 |
9、 電源線應管理好,不應雜亂無章或拋落在地上 |
10、標志膠帶的顏色要明確(綠色為固定,黃色為移動,紅色為不良) |
11、塑膠箱應按平行、垂直放置 |
12、沒有使用的治具、工具、刃物應放置在工具架上 |
13、治具架上長期不使用的模具、治工具、刃物和經常使用的物品應區分開 |
14、測量工具的放置處不要有其他物品放置 |
15、裝配機械的設備上不能放置多余物品 |
16、作業工具放置的方法是否易放置 |
17、作業崗位不能放置不必要的工具 |
18、治具架上不能放置治具以外的雜物 |
19、零件架、工作臺、清潔柜、垃圾箱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按水平直角放置 |
|
整頓 |
1、 消耗品、工具、治具、計測器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按水平直角放置 |
2、 臺車、棚車、推車、鏟車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水平直角放置 |
3、 零件、零件箱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水平直角整齊放置 |
4、 成品、成品箱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整齊放置 |
5、 零件應與編碼相對應,編碼不能被遮住 |
6、 空箱不能亂放,須整齊美觀且要及時回收 |
7、 底板類物品在指定標志場所水平直角放置 |
8、 落線機、樣本、檢查設備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水平直角放置 |
9、 文件的存放應按不同內容分開存放并詳細注明 |
10、標志用膠帶應無破損、無起皺呈水平直角狀態 |
11、標志牌、指示書、標準、工程標志應在指定標志場所水平直角放置 |
12、宣傳白板、公布欄內容應適時更換,應標明責任部門及擔當者姓名 |
13、休息區的椅子,休息完后應重新整頓 |
14、清潔用具用完后應放入清潔柜或指定場所 |
15、通道上不能放置物品 |
16、不允許放置物品的地方(通道除外)要有標識 |
17、各種柜、架的放置處要有明確標識 |
18、半成品的放置處應明確標識 |
19、成品、零部件不能在地面直接放置 |
20、不良品放置區應有明確規定 |
21、不良品放置場地應用紅色等顏色予以區分 |
22、不良品放置場地應設置在明顯的地方 |
23、修理品應放置在生產線外 |
24、零件放置場所的標識表示應完備 |
25、塑膠箱、捆包材料上應標明品名 |
26、作業工具的放置位置不能走路或彎腰才能放置 |
27、應下工夫大概在放置位置放手就能放置作業工具 |
28、作業工具放置處應有余量。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
29、治具、工具架上應有編碼 |
30、在架子前應能清楚辯明上面的編碼 |
31、治具、工具架應導入用不同顏色標識區分 |
32、治具是否按使用頻率放置,使用頻率越高的放置越近 |
33、治具、工具應按成品類別成套放置 |
34、成品的放置應該按規格型號區分開 |
35、成品的放置場地的通路和放置場所應畫線表示區分 |
36、成品上應有編碼(番號)、數量的表示 |
37、測量工具應采取防塵、防銹的放置方法 |
38、治具架應采取容易取出的放置方法 |
39、不能使用未被認定的不良測量工具(精密度檢查顏色用標貼表示) |
|
清掃 |
1、 地面應保持無灰塵、無碎屑、紙屑等雜物 |
2、 墻角、底板、設備下應為重點清掃區域 |
3、 地面上浸染的污漬應清洗 |
4、流水線的工作面應保持整潔 |
5、流水線的輸送帶不能粘有膠水等污漬 |
6、流水線的兩端應保持清潔 |
|
清潔 |
1、 工作臺、文件柜、治具、柜架、門窗等應保持無灰塵、無油污 |
2、 設備、配件箱應保持無灰塵、無油污 |
3、 地面應定時打掃,保持無灰塵、無油污 |
4、 工作鞋、工作服應整齊干凈,不亂寫亂畫 |
5、 裝配機械本體不能有銹和油漆的剝落,蓋子應無脫落 |
6、 清潔柜、清潔用具應保持干凈 |
7、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 |
8、嚴格遵守和執行公司各項規章制度 |
9、按時上下班,按時打卡,不早退,不遲到,不曠工 |
10、按規定和要求扎頭發 |
|
修養 |
1、 按規定穿工作鞋、工作服、佩帶工作證 |
2、 吸煙應到規定場所,不得在作業區吸煙 |
3、 工作前,用餐前應洗手,打卡、吃飯應自覺排隊,不插隊 |
4、 如需戴手套,按要求將手套戴好 |
5、 對上司應保持基本禮儀 |
6、 不隨地吐痰,不隨便亂拋垃圾,看見垃圾立即拾起放好 |
7、 上班時間不準進食,如早餐、零食等物 |
8、 應注意良好的個人衛生。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
9、桌面文具文件擺放是否整齊有序 |
10、辦公桌、電腦及其他辦公設施是否干凈無塵 |
11、物品是否都是必需品 |
12、垃圾是否及時傾倒 |
|
安全 |
1、 對危險品應有明顯的標識 |
2、各安全出口的前面不能有物品堆積 |
3、滅火器應在指定位置放置及處于可使用狀態 |
4、消火栓的前面或下面不能有物品放置 |
5、易燃品的持有量應在允許范圍以內 |
6、所有消防設施應處于正常動作狀態 |
7、有無物品伸入或占用通道 |
8、空調、電梯等大型設施設備的開關及使用應指定專人負責或制定相關規定 |
9、電源、線路、開關、插座有否異常現象出現 |
10、嚴禁違章操作 |
11、對易傾倒物品應采取防倒措施 |
12、有否火種遺留
|
精益診斷之“看聽問理”診斷法
精益生產是制造業提升效率和競爭力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論,眾多的企業都想要通過精益生產來除病驅疾,強身健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許多的精益咨詢公司便應運而生,精益咨詢師們大多數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現場的實干家,有豐富的精益知識和項目經驗。精益咨詢師是企業的醫生,那么他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對制造型企業進行精益診斷,快速找到病灶,開出良方的呢?在參觀診斷過眾多各行業、各生產模式的制造型企業后,總結出一些心得和大家討論:古有扁鵲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且聽精益診斷“看聽問理”四診法。
第一法,“看”:最直觀地獲得對該工廠整體效率的印象。
一看員工的工作節奏和表情。員工的工作節奏代表的時間分析和現場管理的水平,員工的表情輕松代表他的工作很順暢,較少被異常所打斷。
二看員工是否頻繁走動,離開崗位,表示車間異常發生多少,以及人員的利用率。如果員工頻繁離開崗位,現場走動的人較多,那么可以說明流程設計上有問題,管理水平差。
三看產品是否流動,過程是否有等待,有沒有很好的流動起來。工序之間若存在等待說明產線設計平衡率不好,制程不穩定。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四看在制品庫存是否可控,各工序之間的在制品數量和原材料庫存數量是通過設計計算出來的,是可控制的,最好是有物理限制(Poka-yoke),不可控則是由工人經驗或流過來多少做多少。在制品的數量和可控性是非常直觀、有代表性的精益指標,注意:很多時候當你發現現場像清場一樣的零庫存,很有可能是作秀給你看的。
五看設備開動率,表示工廠產能利用情況和訂單量狀況,初步了解管理層的關注方向是“活下來”還是“長胖些”。
六看異常品,異常品包括了不確定狀態的在制品或材料,有質量缺陷的在制品和材料,從數量和缺陷類型大體可以評價工廠的制程良率水平,供應商的質量水平。
七看產品、物流路線,一方面是指設備布局,很多都是集群式設備布局,這就勢必會造成物流路線比較長且存有大量庫存;另外一方面是指物料配送,有無配送規則及配送路線以及物流人員的標準作業。
一個有效率的精益工廠應該是現場5S較好,流動順暢,庫存可控,井井有條,員工各司其職,輕松工作。通過觀察,大概就可以判斷出該企業現階段的管理水平。
簡單的總結為:看表準、找問題、追真因。
第二法,“聽”:直觀了解流程的穩定性。
一聽車間是否有奇怪的異響。有時在工廠突然聽到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一般不是產品返修,就是工具工藝有問題。如果噪音很大(如鈑金沖床),也需要關注員工安全職業健康防護。
二聽安燈報警聲和頻率。如果現場安裝了安燈,卻半天都沒有任何動靜,多半是安燈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就是個擺設。如果安燈頻繁報警(三五分鐘就響一次),也可以說明現場救火事件比較多,流程整體不夠穩定。
三聽有沒有員工呼喊吆喝聲。常常發生的情況:“叫料基本用喊,管人基本用吼。”“叫支援部門半天不來,來了就像吵架。”這都是很典型的未引入精益生產的現場現象。
在這里進一步可以印證我們前面的對該企業管理水平的判斷。
簡單歸納為:聽異常,識狀態。
第三法,“問”:獲得企業參與者對企業現狀的評價和反饋,了解公司文化。
一問現場工人,問工人們幾個問題,引導他們的回答,獲取我們所關注的信息。你對你現在的工作滿意么?預期的是抱怨和贊賞。(看員工滿意度)
你經常向你的主管提建議么?你提出的建議會獲得主管的反饋么?預期的是YESOR NO,以及原因。(看上下級溝通是否順暢,員工是否有渠道和意愿參與公司改進)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你覺得你這個活兒難干么?預期的是YES OR NO,以及原因。(看作業標準化程度)
你覺得你這個工序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預期的是一大堆有待解決或已經解決了的問題。(看工程師們是否深入產線以及他們的能力)
你覺得這活兒干著累不累?哪里特別累?預期的是YES OR NO,以及原因。(看產線設計的人機工程學水平)
二問領班線長,通過交談了解領班線長每天都處理些什么事情,哪些事情占用他每天的工作時間最多,哪些事情最為棘手。通過觀察和交談了解到領班線長這種第一級的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由于制造基本上是處于制造型企業的末端流程,通常,領班線長處理的問題越復雜,能力越佳,說明該公司支援部門的能力很弱,流程混亂,導致現場管理者什么異常都得面對處理,故而訓練出一線管理干部的超群能力。
三問主管經理,了解主管經理層級人員的經驗經歷能力,對精益的了解程度。觀察他們的整體素質,對企業的態度,精神面貌。因為在推進精益生產的過程中,這一級的人員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變革代理人ChangeAgency”,他們的對精益的認可程度和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成敗。通過交談還可以了解企業高層的管理風格,是“三不管”還是“一言堂”,是“家族企業文化”還是“合伙人制文化”等等,判斷推行精益的阻力和助力。
四問廠長總經理,重點要觀察的是領導層為什么要推行精益,他對精益的預期是什么?他對推行精益的決心有多少,是2000%,100%,80%還是50%,又或者是負值?領導層是推動精益的贊助者(Sponsor),在推動精益的起初,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只有在后期形成精益文化后,才可以預期自下而上的力量。所以爭取到領導層的決心是精益成敗的關鍵點。
通過有目的地“訪談”企業各個層級的員工,初步可以判斷在該企業推行精益生產可能碰到的阻力和助力。了解各個層級的痛點和關注點,已可成竹在胸。簡單的總結為:高層問經營、中層問心病、基層問方法。
第四法,“理”:通過行走,初看數據,對企業的物流,信息流,時間流,資金流四個流和管理指標進行梳理把脈。
結合前面三法的觀察,進一步印證你的判斷。
一理,梳理物流。關注工藝流程,生產布局。從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沿著工藝流程在各個車間走一遍,在心中繪制整個物流的完整地圖。在走的過程中,看工藝設計,工裝夾具,設備狀況,線體大布局和工位的小布局,了解整體工藝水平。初步測量產線設計節拍,了解產能瓶頸,在制品堆積點,了解信息傳遞方法,關鍵質量風險點,生產計劃點,物料供應流,成品撤退,垃圾撤退路線等。精益生產促進中心。
二理,梳理信息流。了解從接單到發貨整個價值流里面的信息流動,每個環節的前后并行關系,每個環節信息溝通的頻次和方法媒介,所運用的系統模塊(ERP,SAP,MES等),了解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了解過程控制中的信息獲取點和獲取內容。
三理,梳理時間流。參觀原材料倉庫和成品倉庫,在心中勾勒時間流。原物料占幾天,過程占幾天,成品占幾天,大概估測從接單到發貨的端對端的周期。了解呆滯品(材料和成品)的數量占比和產生原因。
四理,梳理資金流。了解產品的成本結構(人事,材料,維護,業務等各部分費用構成)。了解公司的財務報表,重點看庫存金額占比,管理費用,人工費用,材料費用等詳細信息,可以在去參觀工廠前做好預習。
五理,梳理管理指標。一般工廠都會使用到的一些管理指標有許多,如人均產值,單位面積產值,生產力,良率,報廢率等等。理解企業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指標,以及他們的計算方法,眾多的指標和它們的趨勢,可以幫我們快速了解這個企業在行業里的排名程度,當然前提是我們心中已經有個度量衡。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理流程、切核心、給方案。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