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騫譽
麥博士
麥博士接受采訪
在本月30日截止報名的廣東省“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之博士、博士后創新賽準備中,來自香港的“80后”青年麥騫譽帶來的“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引人注目。
據了解,這是目前國內研發生產的第一臺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它使用新型芯片,將三維空間動態控制、平衡原理與先進的機械設計和尖端電子感知技術相結合,來操縱機器人。
在5G環境下,操作者戴上簡易輕便的手套、腰帶等傳感設備,由此將機器人和操作者鏈接起來。操作者通過5G端到端系統,將自己的動作實施傳輸給仿生機器人,達到機器人毫秒級時延的實時控制,實現人機協同。目前已獲得全球包括英、美等國家在內的一百多份訂單。
對于做機器人的初衷,麥騫譽笑道,一開始只是想單純做一個機器人,去處理一些危險狀況,比如爆炸品、輻射、空氣污染、高壓電和強磁場等,讓人避免受到傷害。現在他們的機器人已經是第三代。將來,他希望能制造出標準化的工業機器人,適用于各個工作場景。
一直埋頭做技術突破的麥騫譽最近開始出來“拋頭露面”,參加創業比賽,到全國各地去展示他的新型機器人。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麥騫譽說:“希望大家都知道5G帶來的技術革命,并沒有那么遙遠,我的機器人可以直觀地告訴大家5G有哪些垂直運用。”
9年前開始研究動感傳輸
麥騫譽的講述嚴謹而細密,能生產出全國第一臺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他認為這并不是偶然。實際上,早在2010年,他就已經有這個想法。他之前在國外正是從事傳感技術的研究的工作,這給了他一些啟發,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當時美國、日本都有一些公司“挖”他去加入一些技術團隊,不過最終都被他拒絕了,他說,“當時一心就想著回國”。
一開始,他是想單純地做一個機器人,用這些機器人去操作,可以讓人免于遭受一些危險和傷害。比如,拆彈、空氣污染、噴粉等。所以,他一開始也并沒有想到用5G。
在5G技術之前,包括有線、WiFi、藍牙、4G的傳輸方式,麥騫譽都試驗過。他能在技術上勝出,主要在于他們的算法相當快,能滿足5G技術的運用。而這一步早在5G技術還沒成熟之前,他們就在布局。
2017年,麥騫譽認為是時候自立門戶了,于是在香港開公司做研發。麥騫譽透露,其實那時候,機器人手臂等重要部位都已經研制得差不多了,蟄伏了許久,“在準備進入市場前,才成立公司”。
一年前,有運營商看中了他的技術,主動上門尋求合作。在運營商的網絡支持和通信商的實驗室支持下,他們的研究如虎添翼。麥騫譽說:“如果沒有5G和運營商的支持,我們沒法度量匹配度到底有多快。可能到現在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機器人生產商。”
動感傳輸機器人的“戰場”
麥騫譽告訴記者,動感傳輸機器人的研制從國際范圍來看,實際上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包括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都在同臺競技,但目前,很難去了解對方的進度,他說:“現在能做的就是埋頭苦干。”
一開始,世界上做的傳感器種類很多,麥騫譽說,“那時候,他們主要觀察國外的傳感器怎樣做,然后思考怎么能做得更好,我們從角度、控制力、輕便度上不斷在改進。”
麥騫譽就現在的結果來分析,“比如,日本豐田的機器人需要23個傳感器,我們只用5個傳感器就可以實現。現在日本用的一款控制臺有50公斤,我們只有500克。”
麥騫譽介紹,目前技術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困惑在于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者,主要依靠自投和政府支持,“可能不少投資人處于迅速賺錢獲利的想法,我們的技術很難受歡迎”。
粵港澳大灣區為創業提供條件
麥騫譽并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學霸”。相反,在初中升高中前,他都是一個貪玩的人。“我以前很愛玩,中五會考的成績讓我‘勉強’考上了高中。”剛剛好的成績讓麥騫譽產生了深刻的反省,“當時還是覺得,努力讀書比較重要”。高中入學后,麥騫譽便發奮學習直到博士畢業。他笑言,“這么一反省,就讓自己多讀了十幾年書。”
麥騫譽在香港科技大學完成了本科和碩士學位,本科就讀的是電子和電機工程,而研究生則讀的是電子計算機工程。可以說,麥騫譽一直都和電子科技打交道。回想起在港科大的那五年,麥騫譽仍然能感受到當年的學習壓力。“我們每周的學時將近35小時,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學習壓力很大。稍有松懈很可能就面臨掛科的危險”。在這種高壓的學習壓力下,麥騫譽更笑言能順利從港科大畢業的都是“吃得苦的人”。正是因為這種高要求,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一直被行業內認為“非常靠得住”,亦培養了麥騫譽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
2025-04-02 09:01
2025-03-31 15:35
2025-03-31 15:33
2025-03-26 11:46
2025-03-26 11:45
2025-03-25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