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成績正式揭曉。
好消息傳來,中國計量大學參賽隊從來自全國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在內的498所學校的3536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斬獲國家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在獲獎數量和質量上均位列浙江省第一,全國高校前列。
據悉,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最具影響力的三項國家級大學生競賽之一。該賽事基于國內各高校綜合性工程訓練教學平臺,以重在實踐,鼓勵創新為指導思想,為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提升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創新人才培養而開展的一項公益性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本屆比賽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啟動,歷經校賽、省賽兩級選拔,于2019年5月30-6月2日在天津舉辦決賽,共有50000多名師生參賽,達到歷史之最。
對于李瑞峰和他的隊員來說,能以浙江省第三名的成績壓線闖入全國總決賽,最終逆風翻盤,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奪得特等獎,這一切都超出他們原本的想象。
據了解,總決賽分為競賽虛擬社區和現場最終決賽兩部分。在虛擬社區環節,他們必須在規定的十小時內,用主辦方提供的材料來制作、更換機械爪,并進行調試。
從下午4點到凌晨2點,團隊成員在省賽的小車結構基礎上,根據現場比賽規則,爭分奪秒地加以改造。虞文濤加緊繪制圖紙,重制機械爪;李云飛在虛擬社區抱著電腦反復調試,尋找一個最強的Wi-Fi信號源;李瑞峰負責攝像頭與動作初步調試;金鋒揚則在編寫小車路徑。
隊員們憑借記憶組裝零部件,而機器人需要在后面的比賽中抓取不同難度的物料。“我們始終相信,只要保持好的心態,辦法總比困難多?!?/span>
整支隊伍靈活分工,力爭在好心態的基礎上,實現“1+1+1+1>4”的整體效率最大化。為了兼顧成本與穩定性,他們憑借著平日的Solid Works、Auto CAD等繪圖與機械制作經驗,將機械爪改成了4個YPU材料著力點組合的結構。
這一改進至關重要。在決賽現場,當機器人穩穩地抓起最難的圓錐體物料時,他們知道勝利已然在望。
>>>越障無碳小車的“歷險記”<<<
“小車的前期設計是我們在賽前遇到的最大難題。”許傳瑞對記者說,他和許成浩、張清組成的隊伍,剛剛獲得無碳S環競賽的全國一等獎。
這項比賽要求參賽者提前計算好無動力小車的參數,通過轉化重力勢能,驅動小車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自動轉向,走“S”形路線避開障礙。
小車整體由一個凸輪和兩個正常的輪子組成,凸輪是用來做周期性圓周運動,以達到“S”形轉向的裝置。要想車子能成功避開障礙,又行駛得足夠遠,就要精準地計算出小車的瞬時速度,以及凸輪變化的周期,這需要大量精密繁瑣的計算。
成功來源于精益求精的態度。在4月的選拔賽結束后,考慮到先前制作的小車不易于拆裝、軌跡不精確,隊員們又制作了第二輛無碳小車。他們重新設計圖紙,優化小車機構,將前輪和重心放在小車中軸線上,以減輕小車行駛過程中的顛簸,對齒輪轉動比和凸輪的軌跡進行了微調。
經過一系列改動后,第二輛小車顯然比前一輛更簡易、穩定和精細。在決賽第一次跑賽道時,小車成功繞樁13個,達到隊伍預期。在當天下午的拆裝比賽環節中,他們成功拿下滿分的成績,加之有出色的設計文案錦上添花,最終將全國一等獎收入囊中。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