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人工智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但在就業方面也引發了人機沖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的目標。發力人工智能成為中國的一大亮點。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對于人工智能,我們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積極應對由此帶來的風險挑戰。
政策篇
對機器人收稅行不行?
我們在迎接一個美好的時代,也可能在創造一個糟糕的時代。
著名科學家霍金預言:機器人將產生自我意識,向人類發起戰爭。眼下,這似乎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機器人帶給人類的威脅更多還僅僅只是停留在就業這種比較淺層次的小問題上。全世界的人都怕被機器人端掉自己的飯碗,更大的問題似乎離大家還很遠,所以并沒有當回事。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稱,到2030年,8億個就業機會將在機器人的一個響指下蒸發消失,僅這一數字就嚇得人瑟瑟發抖。有人甚至擔憂,未來人類將向機器人討飯。
霍金生前曾反復講到自己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擔憂:“人工智能或許不但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還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換言之,“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霍金被稱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哲學思想領域同樣有著超乎常人的見解。霍金一生做過5大重要預言,其中之一就是人類科技的發展或將加速自我滅亡,而罪魁禍首就是人類賴以為傲的人工智能技術。
霍金認為,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將有可能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從人為操控變成自主判斷,直到徹底脫離人類可以掌控的范疇。在這個時候,人工智能將不再是戰爭的工具,反而會成為人類最大的敵人——它們會產生更大的欲望和野心。不過,這是后話,現在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飯碗能不能保住。
現在機器人的種類非常繁多,按大類來分,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和服務業機器人等;也可以按用途來分,可分為餐飲機器人、采摘機器人、法律機器人、物流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等。總之五花八門,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非常廣泛。
在2019年春運和全國兩會期間,多種機器人紛紛亮相一度引起廣泛關注,其中,由機器人扮演的虛擬主持人也頗受矚目。實際上,機器人不光會代替主持人主持節目,還會模仿其聲音,想模仿誰就模仿誰,哪怕本人早已不在世了,機器人還可模仿其主持節目,做到以假亂真。現在,機器人寫稿速度也非常快,寫一篇稿,只要0.5秒,機器人裁縫生產1件T恤,也只需22秒。另外,有的地方已經啟用機器人斷案、監考,警察機器人也已問世……未來,銀行職員、教師、法官、律師、記者乃至公務員等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可能失業,甚至連軍隊、警察都可能由機器人充當。
如今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無人商店和無人工廠也已出現。僅去年就約有232萬臺工業機器人上崗,到2025年,還將有5萬多個倉庫安裝400多萬臺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將全面崛起。去年4月,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馬德里出席世界零售大會期間表示,希望未來京東百分之百無人化運營。他還表示,充分利用AI技術可以減少人們的工作時長,未來一天只要工作兩三個小時。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也曾說,未來世界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人活得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馬云表示,在未來二十年間,人類每周將只需工作三天。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也曾表示,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式,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人類未來每周只需工作兩天。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真的大量失業沒有收入咋辦,誰來養活我們?就算我們每天只工作兩三個小時,或者一周只工作兩天,我們的收入能夠有保障嗎?還能夠穩步增長跟上時代步伐嗎?
為應對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帶來的失業潮,各方均在積極建言獻策,其中尤以美國“全民發錢”呼聲最高。據波爾州立大學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約500萬個工廠的工作崗位蒸發了,其中絕大多數(88%)都是自動化帶來的生產率提升所導致的。很多對自動化表示擔憂的人都在呼吁通過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來彌補自動化對勞動者的沖擊。在這一框架下,公民能從聯邦政府獲得一份最低年收入保障。如果按每個成年人每人發放2.5萬美元來算,美國政府每年要掏出約5萬億美元給全體國民發錢。這種看起來不失為抵御自動化帶來的就業風險的好辦法,實際上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卻是無力承擔。
“全民發錢”行不通,還有一條路子是通過對機器人征稅來彌補自動化對勞動者的沖擊。由于老板不用給機器人發工資,也不用交五險一金,機器人可以全天不知疲倦地工作,生產經營效率大幅提升。雖然機器換人短期有一筆不小的投資,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是非常劃算的,賺錢更容易,所以資本對機器人加大追捧。比爾·蓋茨曾提出對機器人征稅,他說:“假設工人在工廠做價值5萬美元的工作,該個人會被征收個人所得稅。如果機器人也做一樣的工作,那么也應該對機器人征收相似水平的稅款。”
有專家認為,自動化將成為收入不平等的最大問題之一。雖然自動化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但它將讓財富更集中。如果不對機器人征稅,將進一步加劇收入分配不公。因此,向機器人收稅可以作為應對辦法之一。
就業篇
哪些工作最容易被機器人替代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雪松
最近電視劇《青春斗》很火,劇中失戀的向真在家過起大學畢業即養老的日子,擼串喝茶打麻將。向真找工作過程中多次碰壁,許多人看到這里,仿佛看見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如今,大學生就業壓力普遍較大,向真的遭遇就是某些大學生現實遭遇的翻版。
事實上,向真所處的職場還不算殘酷,更為嚴峻的是,有一種下崗叫“跑不贏機器人”。不遠的將來,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漸普及,有的人可能不是求職到處碰壁,就是被迫下崗。
眼下,機器代替人的場景已經越來越多,而且未來將會更加普遍。也就是說,未來在職場,你想要成為人生贏家,個人收入的增長不光要跑贏GDP、CPI和工資平均增長水平這類增速,你還要跑得贏機器人,你必須超越它,否則被它甩在后面,等待你的可能就會是下崗失業。
前不久,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宣布發力智能建造,希望今年實現建筑機器人的量產,將其投入到全集團各項目的建造過程中去。在此之前,國外與建筑有關的機器人已經誕生,無論是砌墻還是搬磚,機器人都可以完成,而且效率更高,甚至整棟房子都可以通過3D打印出來。同時,裝配式建筑的逐漸普及,也將推動智能建造加速發展。
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蓋房子這種復雜的工程,完全可以通過機器人來完成。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進城到工地務工的農民工。不是說隨隨便便一個人,你想搬磚,就能找到搬磚的工作。這也意味著,全國8萬余家建筑企業的5000多萬名建筑工人,將不得不直面與機器人的競爭,未來何去何從是這一龐大群體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除房地產企業外,其他傳統行業企業如娃哈哈和波司登等國內知名企業也“迷”了上機器人,大舉進軍人工智能產業。而在此之前,富士康更是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百萬機器人計劃”,未來要添置100萬臺機器人,以取代部分工人,近年與其有關的裁員消息總是不斷。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與手段,工業機器人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
在人們的印象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行事風格一貫低調謹慎,其掌舵的企業發展以穩健著稱。三次問鼎《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宗慶后還對機器換人產生過質疑。他曾說:“什么都用機器人代替,全社會都失業了,還要人干什么?人不都變傻子了嗎?”
如今,娃哈哈已成為機器人的擁躉。即便低調謹慎如宗慶后這樣的民營企業家都看好機器人未來,可見娃哈哈涉足人工智能領域,并非一時興起,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人工智能的崛起將推動智能制造行業大發展,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專家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產值將達到3萬億元,到2024年則可能達到4.5萬億元。不過,人工智能在創造就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在制造失業。
早在三年前的冬季達沃斯論壇上,一份名為《工作的未來》的報告曾指出,到2020年,全球15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將有710萬人工雇員因機器人的產生而失業。不過市場仍然會再提供約2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如此一減一增,總計將有510萬份工作會被機器人搶去。其中,失去就業崗位最多的將是醫療保健行業,緊隨其后的將是能源與金融行業。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18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在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高達38萬,同比增長29%。其中,中國是最大買家,在2017年買下13.8萬臺設備。這個數字超過全年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長58%。工業機器人只是機器人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但由此不難發現,中國機器人就業上崗的規模和速度,即便放在全球來看也是十分罕見的。
還有一些數據值得關注。譬如,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27年,銀行業將削減104萬工作崗位,降幅22%(以2017年的就業人口為基數)。最近根據可比數據顯示,已經公布2018年年報的六大中國國有銀行,在去年合計裁員了2.8萬人。而去年媒體也曾報道,中國銀行業正在大力裁員,從2015年開始的大約3年時間里,僅工農中建四大行就已經裁員7萬。銀行大量裁撤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基層一線員工,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智能化的機器人。從業者擔憂,這種趨勢還會加劇。
伴隨著AI的研發越來越深入,運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制造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普遍擔憂,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會導致失業潮。尤其是基層普通員工失業風險最大,因為他們大多不懂技術與管理,沒有什么特長,最容易被機器人所取代,不努力上進真的可能失業。
不過,樂觀者認為,未來,因為自動化技術及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許多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取代。釋放出來大量的勞動力,將會從事新的行業,人的需求是無盡的,那么就業崗位也是無盡的。
觀察篇
農業和養老是機器人 就業的大市場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雪松
就業是民生之本。當前,二三產業仍然是就業的主陣地,農村由于人口的流失正在空心化。在機器人發展方面,在工業領域比較快,服務業次之,后者比較急需的是實用型養老機器人,農業領域由于勞動力缺乏,也急需機器人彌補。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農業和養老領域,人機就業沖突就顯得不那么激烈,甚至是一種互補關系。
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比較大。根據教育部消息稱,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與去年的820萬人相比,畢業人數又創新高。而大學生愿意去農村發展的還不太多,包括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很多都不愿回到農村,加上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村比較艱苦,導致農民大量進城,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
早在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就提出的一個著名命題——“誰來養活中國?”就像是一個緊箍咒,時刻刺激著中國農業領域的從業者。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合組織(OECD)聯合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制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雖然中國糧食產量曾經連創歷史高位,但去年出現小幅減產。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之一。據農業農村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缺口將加大到1億噸以上。
而現在的農村,剩下的人大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被稱作“386199”部隊,顯然不能光靠他們種地來養活近14億人,也不能完全指望進口糧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飯碗里裝滿“中國糧”。所以,中國農村是農業機器人的用武之地和大市場,必定大有可為。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一老一小”的問題都已日益凸顯。城里或農村老人和孩子需要人照料,尤其是人口老齡化、獨生子女較多使養老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老齡化將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國老齡辦發布的數據顯示,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翻番,從2.4億增加到4.9億,人口老齡化水平達到35%左右;與此同時,少子化也在逐步加深,屆時無子女家庭將達到4000萬戶。
人口老齡化在家庭層面同時表現為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年人家庭戶比重提升,隨之而來的獨生子女家庭、無子女家庭、無配偶老年人、喪偶老年人的增加大大提高了依靠家庭養老的風險。
農業和養老領域從業者收入普遍不高,體力活繁重,往往搞得人又臟又累,這也難怪這兩個領域嚴重缺人,而這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其市場空間巨大,發展前景看好。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農業和養老機器人,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不少農業和養老機器人,但是科技水平還有待提高,智能化、人性化還不夠,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各種復雜條件下的工作需要。而做大做強機器人產業,可以解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缺人缺錢的問題。
未來,如果機器人比人做得更好,效率更高,人類就能從各種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