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微創手術機器人企業華志微創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同晟資本領投,和盟創投跟投,華興Alpha任此次融資獨家財務顧問。據悉,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市場推廣、推進在研產品的臨床研究,以及擴大產能。此前,它還曾獲得過天士力資本領投的5000萬元首輪融資。
現階段,華志微創專注于神經外科手術和腹腔介入手術類型立體定向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生產,現已有19年的技術積淀,36氪曾對其做過詳細介紹,目前其核心產品為神經外科導航定位手術機器人——“CAS-R-2 型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系統”。
據了解,CAS-R-2 所采用無框架立體定向技術,患者無需頭戴框架設備,只需用顯影定位Mark作標志點固定在患者頭上即可進行后續操作,從而可解決框架手術(即傳統手術)人群窄及不適用于嬰幼兒和其他不適人群的問題,并且具有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等特點,避免了手術死角?,F下,該技術已成為國內神經外科微創手術的主流發展趨勢。
CAS-R-2 型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系統(團隊供圖)
根據公司聯合創始人張衛綱的介紹,目前CAS-R-2 已經可以輔助醫生完成腦出血、腦膿腫、腦活檢、顱內異物、顱內腫瘤內放療、化療囊植入、腦內核團毀損、顱內電極植入(DBS/SEEG)、輔助顯微鏡手術(定位)和輔助腦室鏡手術(定位和把持)等多類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
張衛綱表示,截至目前,CAS-R-2 手術機器人4次通過NMPA注冊,并納入醫保報銷范疇,目前已在近百家醫院完成裝機和使用,包括華山醫院、宣武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天壇普華醫院、鄭大一附院等,現已完成近10萬例上市后的臨床驗證,尚未有一臺手術有不良事件,證明了其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當前,國內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市場幾乎要被國外品牌所壟斷,其高昂的設備價格和手術費用,難以普及到基層醫院;現階段,像華志微創這樣的國內廠商主要是以價格優勢在進行市場替代。
據張衛綱介紹,目前華志微創的立體定向手術機器人為100%全自主研發,并已申請33項專利及軟件著作權,且采用相對較低成本的無框架從動式機器人立體定向技術,能將整機售價控制在法國ROSA(1500萬人民幣左右)的30%以內。另外他指出,相對于更前沿的無框架主動式機器人立體定向技術,“從動式”技術十分成熟,在臨床上保證精度在0.8mm的條件下,還具備操作簡單易學、效率高、成本低、適用人群廣等特點,市場已進入成長期。
張衛綱還表示,臨床應用范圍也會是CAS-R-2的一大亮點,像ROSA的產品主要落地在超大三甲醫院,用于開展SEEG、DBS復雜手術,但因價格昂貴而不能大規模推廣,尤其是基層醫院;而華志微創生產的手術機器人除了能支持SEEG、DBS手術,也能支持一二級醫院醫院開展腦出血、活檢等常規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華志微創為了優化成本結構,目前也在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分別進行定制開發,包括針對腦出血等急救需求的便攜式機器人(研發完成,2019年上半年進入型式檢驗);針對介入診療的腹腔超聲介入手術機器人(研發后期階段,2019年下半年樣機型式檢驗);使用更靈巧的七自由度智能型機器人(2019年中完成樣機型式檢驗),以及配套的耗材和配件技術方案等。
業內人士普遍認可的是,整個醫療機器人行業還處于市場培養期,得先讓醫生建立起認知和信任才能規模發展。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例,它從1995年成立公司將成果轉化、2000年拿到資質,到2004年開始實現收入,相當于花了9年的時間來等來市場的初步成熟;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同樣面臨類似問題。
張衛綱坦言,CAS-R-2從剛開始賣第一臺設備時非常困難,但得益于ROSA前期在國內所做的市場教育,CAS-R-2 的商業化進程比預想要快,已完成近100套的裝機量;他透露,公司預計2019年能實現近500臺手術機器人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銷售。
從整個行業端來看,中國有很好的臨床條件,患者樣本多、醫生手術量大,進口產品由于銷售和溝通機制原因,國外廠家往往很難滿足醫生很多細節上的需求;由于價格問題,它們也無法下沉到基層。隨著技術的成熟,國產手術機器人近年來也在崛起。
與華志微創類似,在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取得進展的品牌還有華科精準、術凱等。其中華科精準的產品也在2018年底通過NMPA審批準產。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