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交織的電流聲,百臺機器人交錯前進、后退、裝貨、卸貨,在地板上密密麻麻二維碼“編織”成的“經緯”地圖上來往穿梭。二維碼地圖讓它們能夠識別自己的位置。記者23日在位于南京溧水的萬緯物流園區看到,阿里旗下的菜鳥物聯網(IoT)機器人分撥中心在南京啟用。 朱曉穎
伴隨交織的電流聲,百臺機器人交錯前進、后退、裝貨、卸貨,在地板上密密麻麻二維碼“編織”成的“經緯”地圖上來往穿梭。二維碼地圖讓它們能夠識別自己的位置。成千上萬的包裹在它們的忙碌“分撥”下,被分至南京市內的60個“道口”方向。記者23日在位于南京溧水的萬緯物流園區看到,阿里旗下的菜鳥物聯網(IoT)機器人分撥中心在南京啟用。
伴隨交織的電流聲,百臺機器人交錯前進、后退、裝貨、卸貨,在地板上密密麻麻二維碼“編織”成的“經緯”地圖上來往穿梭。二維碼地圖讓它們能夠識別自己的位置。記者23日在位于南京溧水的萬緯物流園區看到,阿里旗下的菜鳥物聯網(IoT)機器人分撥中心在南京啟用。 朱曉穎 攝
如今,機器人在物流領域“換人”并不鮮見。經過多年網購環境“沉淀”和購物節“錘煉”,中國大型電商平臺、新零售平臺、郵政公司都在物流業的多個環節“機器換人”,“讓快遞飛”,提升效率。
在快遞業鏈條上,電商平臺投入機器人的環節主要分布在行業下游,包括了倉內揀選、搬運、分撥、盤點庫存等。其中,機器人對倉內揀選、搬運、分撥已“駕輕就熟”,發展比較成熟。
南京啟用的大型機器人分撥中心,是機器人參與快遞業分撥環節的“舞臺”。
蓄勢待發的機器人陣列。 朱曉穎 攝
在這個2000平米的巨大倉庫,記者看到,琳瑯滿目的年貨被傳送帶送到各自位置,機器人在“滑梯口”等待。順利“接到”貨物后,它們各自開行到不同位置卸貨。大米、豆油、車厘子、電子產品等包裝完好的貨品,順著不同方向的“滑梯”,滑至標注著不同方向的“道口”,等待裝車運輸。在南京地區,“道口”方向共有60個。
后臺電腦屏幕顯示,百臺機器人就像“坦克大戰”游戲中的“坦克”一樣,按照算法實時運動。每臺機器人的軌跡、速度、位置、電量、載貨信息等一目了然。工程師坐在電腦前,可抱袖旁觀,也可手動操作。
過去,分撥中心的低效、錯分是影響快遞時效的一大重要因素。“僅僅4年前,行業還在普遍使用人工辨認包裹上的面單,依靠記性分門別類,再統一運輸和派送,效率非常低下。”菜鳥柔性自動化工程師鐘翔告訴記者。
蓄勢待發的機器人陣列。 朱曉穎 攝
鐘翔在介紹該分撥中心獨特性時說,目前市面上,機器人參與“分撥”主要針對的是快遞小件。在這里,每臺機器人能夠分撥最大1.4米、最重30公斤的“大個頭”;過去人工分揀效率為500個/小時,機器人能“加強”至1300個/小時。
后臺電腦屏幕顯示,百臺機器人就像“坦克大戰”游戲中的“坦克”一樣,按照算法實時運動。每臺機器人的軌跡、速度、位置、電量、載貨信息等一目了然。工程師坐在電腦前,可抱袖旁觀,也可手動操作。 朱曉穎 攝
這處大型機器人分撥中心,還能實現柔性產能:一方面以移動裝卸設備取代了“傻大笨粗”鋼結構設備,靈活建倉速度短至1個月,另一方面,機器人數量可根據業務繁疏需求,進行自主增減。
目前市面上,機器人參與“分撥”主要針對的是快遞小件。在這里,每臺機器人能夠分撥最大1.4米、最重30公斤的“大個頭”;過去人工分揀效率為500個/小時,機器人能“加強”至1300個/小時。 朱曉穎 攝
鐘翔認為,該模式便于快速復制,有望持續提升快遞物流行業的自動化水平。(完)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
2025-04-02 09:01
2025-03-31 15:35
2025-03-31 15:33
2025-03-26 11:46
2025-03-26 11:45
2025-03-25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