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末,北京的一家火鍋店成為了“網紅”餐廳,在一間一百多平米的餐廳里,進門就能看到兩臺電子點餐機,順著點餐機引導的方向看去,赫然發現數臺機械手臂在后廚進行著精準無誤的配菜工作。在配菜完成后,一臺臺長著“大腦袋”的送餐機器人安靜地將點好的菜品送到顧客的餐桌前。
縱觀整個用餐過程,從點菜、配菜、送餐到結賬,完全由機器人主導。昔日只出現于大熒幕中的景象,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下終于來到了人們的眼前。其實不僅僅是餐飲行業,在制造、建筑、教育、物流、安防、清潔、醫療等各個領域,機器人都在不斷顛覆著人們的認知。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智能機器人產業已經逐漸進入紅利期,新的產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將要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在下一場產業革命中把握先機,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急需面對的問題。
從教育到商用,深度融合下的智能機器人產業
應用型智能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實體化的集大成者,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近幾年,從家庭到商業,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目前來講,智能機器人的落地場景主要在教育與商業服務兩個領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17年,我國教育機器人市場規模為6.1億元,同比增長21.1%,照此勢頭發展,2018年我國的教育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6億元。
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在教育行業生根發芽,除去機器人自身利于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等客觀因素外,國家相關教育政策的傾斜同樣不可小覷。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新規定,自主招生的報名條件將只保留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兩個類別。由此一來,由智能機器人發展而來的各項競賽將有望成為繼奧數后又一競相爭強的熱門項目,在國內就有優必選、Makeblock等一系列以編程教育為賣點的教育機器人企業。
商業服務作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另一大應用場景,應用范圍更加廣闊。不同于競爭激烈的2C市場,開發潛力更大、價值更高的2B市場越來越受到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歡迎。
隨著物價的上漲、生活成本的不斷提升,尤其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人工成本更是高居不下,服務機器人將成為各大企業的優先選擇。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達到18.4億美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服務機器人還將從傳統的掃地、送餐向智能接待、醫療等更深層次領域拓展。
智能倉儲,機器人領域的下一片藍海
還記得那個“亞洲一號”嗎?2018年5月,京東物流首次公開無人倉的世界級標準,雖為一家之言,但也難掩京東物流在倉儲領域的自信。
據了解,京東無人倉在4萬平米的空間內,布置了上千名機器人,單日分揀效率高達20萬單。無人倉中的倉儲機器人不僅能夠進行取貨、掃碼、運輸、投貨等功能,還能根據二維碼與慣性導航自動識別快遞信息。
不僅京東一家,阿里的菜鳥網絡也在通過投資、自主研發等方式積極布局智能倉儲領域,并在去年雙十一完成了一百臺機器人單日發貨超百萬件的壯舉。曠視科技更是通過全資收購智能倉儲企業艾瑞思機器人的方式,正式進軍倉儲機器人領域。
倉儲機器人領域的玩家遠遠不止于此,拋開極智嘉、艾瑞思等新創企業不談,就連海康威視與新松這樣的巨頭也紛紛涉足于此。現如今倉儲物流已經成為不少人工智能企業的重要試驗場地,依托著巨大的國內物流市場,倉儲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中國制造下的工業機器人,轉型迫在眉睫
相較于更加注重場景化、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更加突出“機器”二字。雖然同為機器人,處境卻是千差萬別。
據統計,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38.1萬臺,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五大市場占據了市場總額的70%。其中中國更是以13.8萬臺的銷量一舉超過歐洲與美洲市場總和(11.24萬臺),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然而從供應商角度來看,在這近14萬臺工業機器人的銷量中,僅有25%來自本土品牌,同比下降6%。在世界范圍內,以ABB、庫卡、發那科、安川為首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仍然牢牢把持著全球50%的市場份額。尤其在高端工業機器人領域,國產品牌占有率還不到5%。中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型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新松、埃斯頓、埃夫特、新時達、華昌達等,這些企業正在通過自主研發、收購等方式逐漸掌握零部件與本體研發技術,在產業鏈中上游進行拓展。結合本土服務優勢,這些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力,有望在未來逐步替代外國進口產品。
近幾年,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集體轉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分崗位年平均工資情況報告》,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8049元,對比東南亞地區,以往的人力成本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加之今年貿易戰所帶來的惡劣外部環境,中國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
要揚長避短,更要取長補短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正在不可避免地進入老齡化社會,昔日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唯有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將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讓更多的年輕人從事更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
從《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一系列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接連出臺。
巨大的市場需求、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巨大優勢。而基礎能力不足、研發經驗欠缺、產業競爭力不足也是阻礙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客觀事實。
面對優點與不足,我們不僅需要揚長避短,更要取長補短。正如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博士所說:“現在一定要集中資源在下一代機器人上實現突破,否則舊的沒補上,新的短板又出現。如果發展方向出現偏差,我們未來可能會喪失更多機會。”
(文/弘毅)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