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購是 Kiva 的終點,但對于倉儲機器人公司來說,只是個開始。
2018 年雙十一,阿里巴巴創下了 2135 億交易額的戰績,刷新了歷史。而在鄭勇的眼里,極智嘉的倉儲機器人也刷新了歷史:投入機器人最多,服務的品牌客戶最多處理的訂單數量最多,涉及到的產品總量最多。
極智嘉不是第一次經歷雙十一的考驗。據媒體報道,2015 年,極智嘉剛成立沒多久,就成功交付了 20 臺倉儲機器人——而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有一臺沒有外殼的原型機。「如果說最早的雙十一叫試水,那么如今極智嘉可以真正深入倉庫,替代人工。」極智嘉副總裁楊雋哲告訴極客公園,他們認為,智能倉儲的時代真正到來。
略帶巧合的是,就在雙十一之后的第二天,極智嘉正式完成了 B 輪融資的交割。據悉,本輪融資總額已達到 1.5 億美元, 華平投資在本輪融資中的投資總額超過 1 億美元,同時原有股東火山石資本、祥峰投資繼續跟投。極智嘉創始人&CEO 鄭勇稱,在全球物流機器人領域中,極智嘉是 B 輪融資額最高的公司,同時也成為了第一家從物流領域發展出來的 AI 機器人獨角獸公司。
隨著新一輪融資的敲定,鄭勇的野心也不單單局限在一家物流機器人公司,在 AI 行業,還有更多想象空間。
場景與實戰
極智嘉在全國各地有共計二十萬平米的倉庫,這些倉庫成為了公司最激進的實驗田。
楊雋哲稱,最理想的狀況,倉庫內 80% 的人工可以被取代,在客戶的倉庫中,倉儲機器人也能夠獨立完成分揀、搬運等工作。
倉儲機器人的工作解釋起來并不困難,機器人接收指令搬運貨架,沿著指定路徑走到工人面前,當工人取出貨物后再將貨架搬回。避免了工人手動搬運的過程,時間大大縮短。而在簡單的工作原理背后,要把這件事情商業化并不容易。
「讓機器把一件東西從 A 點運到 B 點很簡單,一個大學生創客也能做到,難的是大規模機器人的協調,如何不讓機器人之間撞車,如何規劃最優路線,這是非常考驗算法的。」楊雋哲說到。
在眾多機器人硬件之上,還有一套龐大的系統將它們連接起來,要求系統足夠穩定,并且調度不能出一點錯,能做到這一點已經難倒了不少人。把這套技術做出來,應用到實際場景當中又是一個巨大的鴻溝。從這一點上看,實戰比技術要重要的多。
每一個倉庫的場景各不相同,極智嘉需要和客戶不斷探討,才能把符合場景和需求的機器人投入使用。
目前市場上有兩種比較主流的運行方式,一種是在地上鋪設二維碼作為定位,依據二維碼機器人可以移動到準確的位置;要求更高的機器則采用 SLAM 導航,機器內部裝入激光雷達,用視覺技術實現物體識別、導航等功能。當然,將兩種技術混合在一起也是一種方案。
考慮到成本原因,目前國內大多數倉庫都使用二維碼定位的方式。但是當成本下降之后,SLAM 導航技術明顯是更優的選擇。
2018 年雙十一,極智嘉共投入使用 3000 余臺倉儲機器人,整體處理的訂單超過 500 萬。3000 這個數字并不起眼,但是在這個行業內,確實是一個龐大的量級。倉儲機器人的鼻祖,Kiva 機器人在 2018 上半年出貨為 7000 臺,相差并不大。
但是幾千臺機器人遠不是行業的天花板。根據市場咨詢與研究機構 Tractica 預測,到 2021 年全球倉儲和物流機器人出貨量將從 2016 年的 4 萬臺激增至 62 萬部。同時,該行業的市場收入將從 2016 年的 19 億美元增長至 224 億美元。
技術永遠不是門檻,隨著這一領域變熱,不少公司也一頭扎進來。為了盡快鋪設規模,這些企業企圖用價格戰來打開市場,價格競爭一度非常激烈。作為最早進入行業的企業之一,鄭勇認為除了技術、時間上的優勢,團隊的磨合也很重要,這些因素都直接和機器人出貨量、服務客戶數量掛鉤。
在面對競爭時,極智嘉還有一個解決方法:進軍海外。鄭勇向極客公園表示,國內與國外的市場特點很不一樣,中國零售電商行業發展十分迅速,人們對物流服務要求也非常高。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工成本相對較低,市場能滲透到什么程度,和人工成本有很大關系。「最大的障礙就是人工成本和自動化的平衡。」
而在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外,人工成本很高,更需要機器來取代人工。截至目前,極智嘉業務范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歐洲、美國等區域,并已經和各行業的全球領軍企業廣泛建立了合作。在鄭勇的認知里,未來海外業務在公司內占的比重還會略高一些。
類 Kiva 的公司,都在超越 Kiva
2012 年,亞馬遜以 7.75 億美金收購 Kiva System,并逐漸應用到物流倉儲業務當中。
根據 2013 年的一份報告,亞馬遜在當時普通訂單的交付成本約為 3.50 至 3.75 美元,而使用 Kiva 機器人之后將使這一成本下降 20% 至 40%。
在隨后的幾年,大洋彼岸的創業者們,也開始蠢蠢欲動,不少創業公司在 2014、2015 年相繼出現。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前后出現了 50 余家倉儲機器人公司,除了極智嘉、快倉等創業公司,海康威視、新松等老牌企業也在該領域布局。
很多公司直言不諱,最初的靈感確實來源于 Kiva,在亞馬遜收購的節點上,引爆了整個行業。這種情況與蘋果收購 Siri 之后引爆了語音市場十分類似。
被收購是 Kiva 的終點,但對于倉儲機器人公司來說,只是個開始。倉儲機器人還有許多玩法,例如不止于零售,在汽車、快時尚、醫藥等領域都有其用武之地。在機器形態上也產生了很多變化,無人叉車、智能機械臂、分揀機器人都屬于物流領域細分場景下的產物。
此外,在物流甚至人工智能的市場,企業對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最先達到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倉儲機器人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鄭勇告訴極客公園,極智嘉不僅要做一家倉儲機器人公司,他更希望成為一家 AI 機器人公司,向更多客戶開放極智嘉的 AI 技術,即賦能。對鄭勇來說,物流行業和制造行業是兩個重要的陣地。極智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倉儲機器人,而是整個倉庫的智能解決方案:怎樣實現 100% 的無人倉。在制造行業,鄭勇透露,極智嘉正在籌備一個智慧工廠,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充分利用 AI、物聯網等技術展示工業 4.0。
倉儲機器人行業的另一個頭部玩家,快倉的思路似乎有所差異。在極客公園之前的訪談中,快倉將重心放在了自動駕駛之上。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無人倉」。在一致的目標面前,各家的玩法都略有相同。
在專注的領域站穩市場后,這些類 Kiva 的公司不再滿足于做 Kiva。有意思的是,極智嘉與快倉的創始人都表達過類似觀點,最開始沒想太多,最終結局也很有可能與 Kiva 一樣賣身。然而發展到現在才明白,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不僅扎根現在,他們正在尋找更廣闊的市場。
不過,在一致的目標面前,面前的阻礙還有互聯網巨頭。京東、百度、美團等一眾公司都在低速、物流自動駕駛方面有所布局,更不用提一眾創業公司。當進入了一個更大的市場,「極智嘉們」又將迎來全新的挑戰。
2025-03-20 13:44
2025-03-17 12:35
2025-03-12 17:36
2025-03-12 16:56
2025-03-07 14:59
2025-03-05 15:37
2025-03-03 09:55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