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遞邁入一天10億包裹的新時代,300萬物流人來不及也沒心思去慶祝,因為天量包裹就像洪峰過境,壓力從倉儲、運輸層層傳導到配送,一招損,滿盤輸。
好在,機器正在接手一些最苦最累最乏味的工作,比如替揀貨員一天走上幾萬步的機器人,10層樓高配備全自動堆垛機的立體倉庫,單日可以處理600萬單包裹的分揀系統……
菜鳥未來園區內景
這個雙11,那些科幻大片中的場景,正在全國各地的物流快遞企業中真實上演,而這些科幻場景的背后,可以看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增強現實等前沿科技的影子。這些技術與傳統物流行業正在加速融合,推動肩扛手提的人海戰術一步步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數據驅動、智能調度、人機協同的物流新時代。
新舊秩序交替之際,我們找到四位資深物流人,為你講述10億包裹背后的物流科技進化史。
江逸 菜鳥高級物流專家
“今年雙11,未來園區AGV機器人采用多種模式一起作業,實現分揀環節整個流程的人機協同。”
從10月10日開始,我一直在江蘇無錫的菜鳥“未來園區”,這是國內首個IoT未來園區,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倉庫,今年天貓雙11正式投入使用。
我在菜鳥一直負責AGV機器人項目,也參與過其他機器人智能倉庫的建設,但是“未來園區”不太一樣,一是面積最大,庫區近3萬平方米,二是AGV機器人最多,今年總共投入了700臺AGV機器人。
菜鳥未來園區AGV機器人視角
在傳統倉庫,撿貨員要拖著箱子滿倉庫尋找訂單商品,一天下來,可能要走五六萬步,再加上搬搬抬抬,很費體力。另外,倉庫商品SKU很多,揀貨員不可能記住所有商品擺放位置,所以在上崗前要接受長時間培訓,才能讀懂貨架擺放的條碼規則,碰到爆款商品,撿貨員熟悉,撿貨速度很快,可是碰到非爆款商品,撿貨員可能就要拖著箱子找很久。
所以,菜鳥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用機器人代替揀貨員的行走和搬運。
前兩年,我們用“貨到人”的模式,解決了非爆款商品的分揀。所謂非爆款商品,通常只占銷量的20%,但是SKU卻占倉庫的80%。我們嘗試將非爆款商品放上貨架,讓AGV機器人找到訂單商品所在貨架,馱到撿貨員面前,再由貨員挑出放入包裹。
“貨到人”AGV馱著貨架移動到撿貨員面前
這種“貨到人”的方式,最大的優勢在于撿貨員無需行走,坐著等待AGV機器人即可。但是,這種方式無法分揀爆款商品,也就是那些SKU只占20%,銷量卻占80%的商品。
在未來園區,我們使用了“車到人”模式。一個撿貨員,只負責一個區域的爆款商品,AGV機器人帶著訂單和空箱趕到指定位置后,訂單商品對應的貨架上會有指示燈亮起,提醒揀貨員將訂單商品放入空箱,揀貨員分揀完畢,拍滅貨架指示燈,AGV機器人隨之離開。雖然撿貨員沒法一直坐著,但是活動范圍大大縮小,分揀變得輕松多了。
“車到人”AGV與撿貨員配合作業
今年,AGV機器人采用多種模式一起作業,實現分揀環節整個流程的人機協同,其中最核心的是菜鳥自主研發的調度系統,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700臺機器人進行任務分配,確保他們能高效協同,共同完成任務。
分揀倉庫的俯視視角
另外,未來園區的倉庫是立體倉庫,傳統倉庫貨架最高8.1米左右,而未來園區的立體倉庫貨架高度近30米,有10層樓高,傳統倉庫貨架之間的距離在3米左右,而未來園區立體倉庫貨架間距只有1.55米,所以,同等面積下,立體倉庫存儲量是傳統倉庫的5倍,還用堆垛機自動化操作代替了原本的叉車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菜鳥未來園區高密度無人存儲倉
未來園區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分揀員培訓5分鐘就能上崗,然后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分揀員會主動要求去AGV機器人作業區工作,因為他們很好奇,總想最近距離去接觸這些機器人。我記得有個在傳統倉庫工作過的大哥,他體驗過后一直跟我們說,現在工作比以前輕松很多,每天走路步數只有以前的零頭了。
11月11日零點一過,我們就全面投入雙11訂單中,120秒就完成了第一單商品的撿貨。
馬中彬 百世快遞無錫轉運中心操作主管
“上班第一天,領導跟我講,要想輕松你得把稱重、掃描、裝車全學會,結果六年過去,這些活兒全讓機器干了。”
6年前,我21歲,剛到百世當分揀員。那時候場地2200平方米,百來號人,日均操作量10萬件,跟自動化沾邊的設備只有流水線。
我的任務是盯著流水線,看到天津和廣東的包裹,就挑出來放到地上,天津放右邊,廣東放左邊。完了再搬去秤上稱重,稱完在電腦上錄入數據,然后再換測量員上去,他拿卷尺測體積,數據也要錄進電腦。
第一天上流水線,邊上的大哥讓我下班回家拿白酒擦身,說肯定會腰酸背疼,當時我還嘴硬,說之前在工地上做電焊工,什么苦沒吃過?一晚上,我揀了2000票,一件貨彎兩次腰,總共彎腰4000多次,第二天早上醒來,腰使不上勁,半天起不了身。硬撐了三天,我吃不消了,主管是我老鄉,答應調我去別的區域緩緩,還叮囑我“要想輕松,你得把稱重、掃描、裝車全學會。”
百世無錫轉運中心快遞自動分揀線
更麻煩的是稱錯重量,轉運中心按包裹重量向網點收取轉運費,稱多了網點不樂意,稱少了損害轉運中心的利益。有次,一個網點老板氣沖沖跑來找我們經理,說他有箱貨只有80斤,我們記多了,一查監控,發現我搬上秤的時候,另一個木箱的一角壓到了秤臺,我被罰了錢。
2013年10月,我們搬到蘇州,操作區擴到27000平方米。流水線上增加了滾筒區,我的腰一下子解放了,只要伸手拽一把,包裹就從流水線上順著滾筒滾到秤臺,重量會自動上傳到電腦。
快遞自動分揀線上包裹進入五面照區域拍照識別
2015年下半年,轉運中心又新增了1.2米/秒的低速分揀機,每小時能處理1萬件小件。當時我是小組長,調試的時候,眼看著包裹跟坐火車似的,到站就自己滑下去,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一是再也不用出苦力,二是我們分揀員按件計薪,分揀量逐年攀升,我的月收入也從2200元升到5000元,大家都盼著,什么時候再出個大件分揀的機器。
今年10月24日,我們又搬回到無錫,操作場地足有51000平方米,低速分揀機升級成2米/秒的高速分揀機,每小時能處理1.8萬件小件,另外還裝了DWS(稱重掃碼一體機)、自動分揀線,終于可以實現大件自動分揀。
自動分揀流程大致是這樣的:自動伸縮機伸入貨車車廂,包裹被裝卸員面單朝上放到線上,直接進入DWS,第一道關是五面照區域,相機從五個方向同時拍攝,包裹的體積、重量跟面單信息一起傳上電腦,所以現在場地里一個測量員都沒了。
自動擺臂矩形分揀區
然后包裹走到了自動擺臂矩形分揀區,分揀區上有20條自動擺臂,各代表一個城市,一旦識別到自己區域的包裹,就像人手那樣擺臂一揮,把包裹推入下一級分揀。
剛看到擺臂的時候,我擔心會出錯,萬一把武漢的推到長沙去,后期還要人工改錯。調試完才知道,它比人聰明,一個人最多能分揀3個城市,準確率80%,它只要不斷網,準確率高達99.9%。
接伸入車廂內的自動伸縮機
現在,我們分揀員主要在回流人工線上,那些機器無法識別的包裹會到這條線上,我們再人工分揀,所以這么大的場地,平時分揀員就100來號人,單班次能分揀300萬件,要是沒有機器,至少需要800號人。
以前,我上線前不敢多喝水,因為只要一個人去上廁所,整條線上的人只能停下來等,現在我們有56套DWS、2套高速分揀機和840個擺臂,單日操作量600萬單以上,雙11到了也不怕,機器可以24小時連軸轉。
當年領導的話我一直記得,把什么都學會才能輕松,只不過當年這些活,如今都讓機器給干了。
陳宗達 德邦快遞雙11項目負責人
“大件快遞要發展,零擔業務也得做。魚和熊掌如何兼得?我們就吵,沒想到真吵出來一個主意,就是做大小件融合的多層立體分揀系統。”
2015年,是我進入德邦快遞的第8年,德邦快遞第一次參與天貓雙11快遞派送,那時我對雙11“沒啥感覺”,因為德邦快遞的配送數量并沒有迅猛增長。
德邦快遞能派送大件快遞,全憑做零擔打下的基礎。當時,營業部收到大件快遞,快遞員得先用皮尺測量尺寸,再稱重計價。轉運中心按零擔的需求設計規劃,遇到大件快遞來了,只能臨時劃一塊場地擺放,再用手動叉車運到車上,非常費勁。
2016年雙11,德邦快遞的快遞量遠超預想,我們在場地和人手上準備不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2016年底,我被調回上海總部,在樞紐中心負責外場調度、車隊運轉以及夜班總指揮。
總指揮,聽著“高大上”,操作方式卻很老土。除了根據以往配送數據安排車輛,就靠打電話向各個營業部了解情況,最后決策全憑個人經驗直覺。
德邦快遞多層空間立體式分揀系統
大件快遞要發展,零擔業務也得做。魚和熊掌如何兼得?當時,德邦快遞各個業務線進行了頭腦風暴,共同出謀劃策給出了新的解決策略,也就是做大小件融合的多層立體分揀系統,通過鋼平臺架高,實現快遞+零擔小件在上層,使用設備分揀,大件在下層,使用人工分揀,從而提高場地利用率及場地承載。因為這樣的一個變化,大小件的分揀效率和場地利用率大大提高,2-30公斤快遞分揀效率約為3000件/小時,30-60公斤重型包裹分揀效率約為1000件/小時。
德邦快遞多層立體分揀系統
分揀場地和設備解決了,快遞員還得靠手工稱重又該怎么辦?我們引入AR量方技術,嵌入快遞員PDA中,相比皮尺測量手工錄入,AR量方技術只需要20秒,測量時間縮短30%。另外,我們還引入車載重量傳感技術,通過車載傳感器采集大件快遞的重量數據,自動錄入到客戶的運單信息中,實時計算快遞運費,不僅數據精確,還能為客戶節約發貨時間。
想起當初剛進德邦快遞,我總要隨身攜帶紙筆,還要經常加班手工核對運單量,如今靠著科技,全都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2017年雙11,德邦快遞沒有爆倉,我們感受到了技術賦能的力量,現在,大件快遞已成為帶動德邦快遞業績增長的新引擎。
今年是德邦快遞正式參與雙11的第四年,我作為項目經理,不用像以前那樣憑借經驗調度,因為有了德邦科技團隊開發的數字化孿生指揮中心。
德邦快遞數字化孿生指揮中心
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將全國所有末端、樞紐中心、干線運輸各環節以數字化形式模擬一個大數據平臺,采集各環節信息,全國126家外場、10641個網點的場景全部映射到虛擬的數字化模型,還可以實現對外場貨量的預測,我現在能夠提前獲得中轉場貨量飽和度等健康指數,實時調整轉運中心的資源配置,不僅可以避免爆倉,還能保證快遞在中轉場地的進、出港環節上松緊有度。
在科技的幫助下,德邦快遞全網分揀系統處理能力同比上年增加20%。得益于扎實的網絡運營能力以及契合消費者需求的末端服務,今年雙11,當天的德邦大件快遞單一產品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
德邦快遞大件自動分揀設備,已在合肥、長沙、成都、鄭州等中轉場地投入使用,預計未來還能減少60%的人工分揀量,人均工作效率可提升一倍。德邦快遞有信心,做出大件快遞的獨有特色。
“雙11倉內打單發貨,比往常快了三倍。以前人工查黃牛,一個人每小時最多2萬單,用X-DATA黃牛訂單篩查,每小時能處理60萬單。”
我是科捷的老員工了,2013年7月入職。
科捷物流,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依托物流管理系統和供應鏈大數據應用平臺X-DATA,為客戶提供定制化一站式供應鏈服務,在全國有231個倉儲中心,年運送貨值超5000億元,日發送包裹超40萬個,在IT、通訊及電商物流領域有深厚的積淀。
通過X-DATA平臺,我們可以做商品管理(庫存分析)、運輸管理(管承運商調度)、倉儲管理(倉內打包存貨分析)、財務管理(怎么做費用結算和省成本),還有用戶分析、熱銷分析等等。
X-DATA平臺系統上實時監控數據
今年,我們把這套系統用在了雙11上。一是實時監控,比如每一小時接了多少單、發了多少單;二是對倉內的訂單做了數據分析,比如訂單的類型和結構,用數據分析指導調整撿貨方式;三是根據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在事前了解某個商品屬不屬于熱銷商品,應該放在哪個倉位,以便最快的分揀貨物。此外,在人效方面,大數據分析后,我們可以知道每個倉布置多少人,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率。
因為每個環節都提高了效率,最終反映到倉內打單發貨的環節,就是比往常快了三倍。
今年雙11前,有幾個大客戶預測單量會很大,很早就要求使用X-DATA做監測。畢竟是全球超級大促,我們也有些緊張,但是截至14日,客戶訂單發貨一直很順暢,多少松了口氣。
科捷物流無人超高智能立體庫內懸掛式AGV系統
這套系統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黃牛查殺。
黃牛是對低價大批量購入某些商品,再二次加價出售的個人或集體的統稱。常見于一些限量購買的商品,比如品牌手機。以前某品牌手機做一次限量大促,一批訂單發完之后,在一周內,激活率只有40%,也就是說,很多商品其實是被黃牛買走了,所以才沒有被激活。
平時單量和產能相對穩定,黃牛并不能興風作浪,正因為雙11價格便宜,很多黃牛才會把雙11大促當作進貨渠道。
人工查黃牛,需要將訂單導出放在Excel中,一行一行查,一個人每小時最多查2萬單。
用X-DATA黃牛訂單篩查,通過GIS技術及對海量收件人、地址、電話等訂單數據的比對分析,篩查出疑似訂單進行標記,每小時能處理60萬單,是品牌商自行查黃牛效率的30倍。
以前一次大促,我們可能需要雇傭幾十人同時查黃牛,現在只需要1個最終確認的工作人員,將系統查到的黃牛提報上交就行。
另外,我們還為重點客戶開放了用戶畫像分析通道,通過對商家、倉運配、終端的大數據分析,品牌商可以了解到雙11期間的用戶增量,忠實粉絲的購買行為等,為下一次市場營銷決策積累了數據基礎和理論支撐,用戶粘性可以提升20%左右。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