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菜鳥網絡宣布,位于江蘇無錫的中國首個IoT(物聯網)未來園區正式投入服務天貓“雙11”。該園區內的近700臺機器人正式上線運行,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倉庫之一。
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宣布,阿里將幫助菜鳥網絡全力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絡,實現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在近5個月內,菜鳥網絡在物流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布局動作頻出,倉儲、運輸節點、車輛、末端等多個環節加大IoT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全力備戰首個IoT技術“雙11”。
《中國經營報》記者第一時間探訪了菜鳥未來園區和中國目前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倉庫。
700“小藍人”上崗
近3萬平方米的庫區內,約700臺機器人形成一個繁忙的智能運輸和工作系統。它們通體藍色,會互相避讓,能自己充電。這些“小藍人”有的負責帶著訂單箱,自己趕到貨架指定區揀貨;有的負責帶著移動貨架,自己去找到訂單箱裝貨。
在天貓超市暢銷品類貨架區域,記者近距離觀察了正在埋頭苦干的AGV(自動引導運輸車)“小藍人”:它們載著裝有訂單箱的三層移動貨架在專屬線路上行進,秩序井然。
“傳統倉庫,是人拉著揀貨車在巷道穿行尋找商品,效率低下且工作強度高。暢銷品類領域揀貨密集度高,機器人倉庫用的是‘車到人’解決方案。”菜鳥網絡高級物流專家楊競介紹。
在倉庫內貨架通道區域,AGV“小藍人”們把揀貨車準確運送到對應的商品貨架前。需要揀選的商品所在貨架區也亮起紅燈,提醒揀貨員根據電子屏上顯示的標碼,把商品準確放入對應的訂單箱中。揀貨員完成揀貨后,關閉貨架上的紅燈,以提示“小藍人”揀貨完成,可以離開。
在非暢銷品區域采用的則是“貨到人”的解決方案:即機器人將同一個揀貨車內多個訂單的非暢銷品揀到同一個集裝箱內,把這個集裝箱運送到“Rebin緩存區”,再由人工進行二次分揀,將其存入對應的訂單箱中以進行打包。包裹生產后,進入智能分撥系統,自動被分往華東地區的200多個路向。
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天貓超市所購買的多品類商品,系統會根據提前錄入的每件商品的體積及重量,自動判斷出訂單該用幾號打包箱、是否需要拆分。之后,“小藍人”會帶著訂單箱去暢銷品區域取走訂單內的暢銷品商品。與此同時,訂單內的非暢銷品也已經被取好放進緩存區。當暢銷品取好后,“小藍人”再把訂單箱送至緩存區,再由工作人員將非暢銷商品對號入箱。如果你訂購的全是暢銷品類商品,系統會進行分流處理,無須到緩存區進行二次分揀,直接打包出庫。
據楊競介紹,機器人所在的菜鳥網絡高密度自動存儲倉庫屬于無人貨倉,該倉庫存量是普通倉庫的5倍以上,貨架高度為30米,貨架之間巷道寬度僅為1.55米,只供堆垛機通過。相較于傳統倉庫8.1米高的貨架和3米寬的巷道,倉庫場地的利用效率和貨物存放的作業速率都得到了提高。出于節能考慮,如此巨大的無人貨倉,平時是不開燈的。
未來園區有多智能?
此前在今年5月31日舉行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網絡宣布了全面啟動物流IoT(物聯網)戰略,并向全行業發布了全球首個基于物流IoT的“未來園區”。菜鳥網絡CTO谷雪梅當時曾這樣介紹它:這是一個應用IoT(物聯網)、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物流園區,有望徹底解決傳統園區存在的管理困境。
未來園區的智能化究竟有多智能?《中國經營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園區全貌。
園區的IoT智能設備可以自動識別人員進出,指引貨車行駛和裝卸,也能通過傳感器對周界安全、消防通道甚至抽煙等細節行為進行識別和自動報警。倉庫內的攝像頭都自帶算法,不再只是記錄和保存視頻畫面,還可以不間斷動態掃描倉內,自動計算貨物存儲堆積和進出情況,實時反饋到調度系統。
據介紹,往年天貓“雙11”期間,物流園區人流和車流會大幅增加,導致安全風險、管理成本增加,物流效率也受影響。菜鳥網絡用IoT物聯網技術打造的未來園區,加上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相當于構建了一個數字化物流園,把人工作業模式變成了實時在線和自動化作業。現在園區內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端實現移動辦公,對園區的水表、井蓋、空調、燈及車位等實現實時監控及調整。工作人員的培訓成本和工作強度也有所降低。目前,整個園區運營效率相較于傳統園區提高20%。
菜鳥網絡方面表示,目前既在將舊有園區改造為未來園區,也在建設新的未來園區。其中在園區倉庫的自動化方面,考慮到中國物流波峰波谷的變化大,菜鳥網絡的機器人倉具有柔性特征,可以快速復制、擴展以及變換陣型,更利于全行業使用和推廣。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顏京寧)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