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逐漸取代單調、重復性高、危險性強的工作之時,協作機器人也將會慢慢滲入各個工業領域,與人共同工作。2017年,協作機器人(cobots)開始引領機器人市場增長。根據BIS Research的研究數據顯示,到2021年,協作機器人的市場銷量將達到15萬臺,銷售額有望增至20億美元。一些產業開始將引入協作機器人作為尋求新的自動化未來的一種方式。
近日,作為發展最快的機器人制造商和全球移動機器人市場領導者的MIR,首次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帶來了協作機器人的技術和產品展示。
總部在丹麥歐登塞的私人控股公司MIR,于2018年4月25日,由泰瑞達公司以1.21億歐元(1.48億美元)凈現金收購,MIR是面向工業應用的協作式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領先供應商。自主移動機器人市場是專業服務機器人市場中約11億美元物流系統行業的新興類別,預計未來幾年將增長迅速。
MIR攜MiR100、MiR200等多款產品和方案首次亮相
MIR在工博會上展示了多項技術和機器人產品,包括MiR100、MiR200等產品,首席執行官Thomas Visti和中國區銷售經理Will Dong從產品的技術特點和應用進行了介紹。MiR系列產品旨在為客戶提供輕松將機器人重新部署到不同的流程或設施布局上的靈活性。
MiR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Visti說:“MiR認為享受技術的安全性和靈活性才是用戶的需求所在,我們的機器人正在改變所有規模的業務,從小型、區域性公司到大型跨國公司。借助MiR產品的新界面,企業可以更輕松地對機器人進行編程,并為不同的業務做出部署調整。這不僅大大提升了競爭力,也提高了投資回報率。機器人通常在一年之內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使在非常動態的環境”。
MiR產品基于網絡的用戶界面使編程更容易,為沒有編程經驗的用戶優化了編程過程,除此之外,集成幫助和產品文檔也提供了額外的指導,機器人為頂級模塊提供卓越的靈活性,包括機架、貨架、輸送機、電梯甚至協作機器人手臂,可以是易于定制和安裝,以滿足特定的應用要求,且MiR機器人比市場上任何其他移動機器人提供更強的高性能傳感器技術。
MIR機器人同許多傳統AGV機器人一樣,主要功能是在室內環境下自動搬運物料,解放人的雙腿。在此基礎之上,MiR機器人的特色之處在于能夠自動收集、運輸和交付托盤。
MIR主要市場還是為工業領域實現產線內部自動化搬運,中國區銷售經理Will Dong表示未來將專注于新的技術,包括人工智能、AR 這些技術,把移動機器人做得更聰明、更智能,實現自動化的應用場景,使得MIR移動機器人更易操作。這也就意味著,使用者能夠徹底從搬運工作中解放出來。
目前MiR公司95%以上的產品被運用在工業制造領域。搬運自動化在工業領域已經有很大爆發,但是其他行業中也都潛藏著應用場景。由于搬運自動化僅減少成本,不增加產值,因此它往往是在工廠的生產自動化系統較為成熟之后才拼上的最后一塊版圖。
Thomas Visti表示,MiR的客戶中許多已經實現90%以上的產線自動化,因此對搬運自動化的需求開始變得迫切。
目前MiR目前已取得歐盟CE認證,而在部分國際客戶的要求下,MiR今年年底還將完成德國萊茵、TUV認證。MIR一直以行業里面最高等級的安全標準嚴格要求設計和生產產品,因此產品在安全性上可以說是行業里面非常領先的。
行業聚焦,拓展中國市場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MiR公司在中國市場已占15%,與中國的巨大市場相比明顯不足,Thomas Visti談到進入中國市場,他坦言,最大的困難在于貿易壁壘帶來的高成本,3年之內MIR可以努力達到25%,四分之一的市場占有率。
MiR產品在國外市場以性價比著稱,客戶都認為其價格公道又好用。但是由于中國關稅與運費影響,MiR產品進入國內后成為“高端”定價。
除此之外,由于國內外勞動力成本存在差異,使得MiR與國產生產同類型產品的廠商相比毫無價格競爭力,但是低價戰略并不是長久之計,前期靠低價搶市場的企業,后期必須需要扎實的服務和技術。Will Dong表示“只要 MiR 在安全和性能上有很好的保障,是可以開發好中國市場,面對中國如此多的高仿商品,唯一可以避免的是MIR將不斷超越自己,未來計劃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讓搬運小車變得更聰明,讓更多想象不到的運輸場景變得自動化”。
2024-10-09 10:41
2024-10-09 10:40
2024-10-09 10:39
2024-10-09 10:39
2024-10-09 10:38
2024-10-08 12:47
2024-10-08 12:46
2024-10-08 12:46
2024-10-08 12:45
2024-10-08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