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智能工廠實施的話題,常有讀者詢問目前歐美標桿企業的應用現狀及實施規劃。筆者不算領域內專家,對于國外企業智能工廠應用的實施細節也不算了解很多。似乎一下能想起的也就西門子德國安貝格工廠的案例,畢竟作為現代智能工廠的典范,其在國內的宣傳甚廣。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些提問的讀者都是很踏實的,悶頭實施智能工廠顯然不是有效的做法;而聰明的做法,那就必須充分了解行業內的標桿,或者榜樣;同時了解自身的現狀,分析出其間的差距;再結合自身需求,才有可能實施出合適可行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出來。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業內已有一個共識,即智能工廠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一個基礎架構,這個架構包括了最底層的物理層、邏輯層、應用資源層、應用層,一直到最上面的分析層。像搭積木一樣,只有把架構中這每一層都一層層搭建牢實了,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終極目標,即通過分析工具對海量數據(603138)的分析,作出正確的業務運營決策,實現業務目標的達成。
但在智能工廠具體的實施方式上,目前國內和歐美有些差異。歐美新建工廠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基于現有工廠及裝置的智能化、數字化轉換實施,相對來說也更務實些,在遵循統一的基礎架構的思路下,傾向于小步跑的方式去優先實施一些能解決具體業務需求的項目;也就是說,他們強調頂層設計,但具體的應用,他們會根據自身的業務需求,一點一點的實施與完善,而最終可以拼出一張完整的智能工廠的拼圖。目前國內,相對而言新建項目更多些,另外,由于政府的推動及制造商的熱情,往往偏多于整體的實施,一次往往要考慮多個子項目,項目規模大些。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加快實施的步伐,早日享受智能化所帶來的好處。但往往一次性投資偏大,更由于智能工廠的建設并非標準化方案,需要一個試點、實踐、反思、修正的反復過程;主觀上期望的一蹴而就,可能導致實施風險偏大,項目實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實施方案與業務需求脫節等弊端。
另外一個較大的差距是在智能工廠實施的關注點上,感覺國內企業更多關注技術因素,包括類似工業物聯網、工業4.0這些由外部供應商提供的技術工具。而歐美企業除了關注技術因素外,他們更為關注為保障智能工廠的實施及運營,而在組織機構、人員、思維及工作方式的改變、溝通等領域的“軟技巧”因素。他們甚至認為,技術因素其實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真正的難點是后面這些內在的因素。
還有一點國內外也存在差異。歐美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并購案比較多,而每次并購,都會帶來不同的智能工廠IT、OT解決方案集成的問題,并投入很多的資源來實施。而在國內,目前這一領域的需求還不算很多。
2023-12-25 05:59
2023-12-23 06:16
2023-12-19 09:56
2023-09-02 10:16
2023-08-16 17:09
2023-08-16 09:17
2023-08-16 09:13
2023-08-15 09:31
2023-08-14 09:56
2021-07-2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