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人工智能革命,會不會不一樣?沒有人能給出100%確定的答案。
我們能看到的新聞是:美國的科技巨頭亞馬遜的倉儲中心,基本上已經(jīng)完全自動化,物流機器人取代了大多數(shù)原先需要藍領的工作崗位;18年前的2000年,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現(xiàn)金股票交易柜臺雇傭了600名交易員,如今崗位配置被全部取消了。
(亞馬遜倉儲中心的物流機器人)
中國也掀起了“無人革命”,打著“無人”概念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大量興起。雖然大多數(shù)是噱頭,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開便利店,現(xiàn)在嫁接機器視覺技術和自動化供應鏈系統(tǒng),可以大幅降低對人的依賴,取得更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更快的發(fā)展速度。相對應的是,大量便利店工作人員,將面臨再擇業(yè)的陣痛。
國內(nèi)一些科技巨頭的負責人,大多對外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人工智能將取代人力,未來將減少人員招聘。只是,被輿論指責了一番后,大家紛紛假裝不會降低招聘人數(shù)。從市場和追求經(jīng)濟效益的角度來看,這些巨頭公司發(fā)力人工智能是必然的。只是,假裝人工智能不會取代大量工作,他們自己很清楚,普通群眾未必清楚;溫水煮青蛙,這對普通群眾來說,恰恰是最危險的。
舊的工作在被迅速取代,但新的崗位沒有迅速地以同量級出現(xiàn);在這一層面,這一次人工智能革命,不像以往那么樂觀。
科學界相對一致的看法是,到2040-2050年,將出現(xiàn)達到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也就是說,屆時AI機器人將和人類一樣,能在各行各業(yè)和人類有一樣的工作能力。激進者認為,這一天會在2030年就到來;即便是不看好的人,認為到2070年人工智能肯定已經(jīng)到達人類水平。而一旦到達人類水平,AI機器人會自我學習,將迅速超過人類。
這意味著什么?以80歲的壽命為標準,看到這篇文章的絕大多數(shù)讀者在有生之年將看到AI機器人達到人類水平。
大多數(shù)人此生會用到AI機器人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務,比如我們老的時候,陪伴我們的很可能是一個AI機器人,就如同電影《機器人與弗蘭克》里面的一樣。當我們懷念逝去的親人時,我們可以把他在網(wǎng)絡上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讓機器學習后,復制一個我們的“親人”來陪伴我們,如英劇《黑鏡》第二季里面的《馬上回來》。
這兩個例子,其實離我們不遙遠。
(電影《機器人與弗蘭克》劇照)
(英劇《黑鏡》第二季《馬上回來》;右邊為AI機器人男友)
當然,這也很可能同時意味著:2018年6月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他們現(xiàn)在意氣風發(fā),代表著未來;但如果他們還按照上一代的方式方法接受教育,等他們50歲時,很可能會面臨一次無奈的失業(yè)。一個好的跡象是,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大學,都開始關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成為大學的專業(yè),成為專門的學院,這個會越來越普遍。
(2018年5月,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同時揭牌“人工智能學院”)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對人工智能將要帶來的巨變關注不夠。
計算機科學家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曾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試圖說服大眾提升對人工智能的緊迫感。假設外星人向地球發(fā)了一段話:地球人,我們將在50年后到達地球,請你們做好準備。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全人類都會很有緊迫感,去積極應對。就如科幻小說《三體》里面所描述的,三體人向地球進發(fā),倒逼地球人快速發(fā)展科技。
但是,同樣是50年后,AI機器人大概率會遠遠超過人類時,普通大眾的反應卻很冷淡,仿佛跟自己無關一樣。其邏輯是:AI機器人是由人類所創(chuàng)造,會聽人類的話。但是,AI機器人的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大概率會失控。AI機器人即便不針對人類,只要它們開始按照自己的使命行動時,人類就有可能被動成為受害者;就如同人類不針對小動物,但我們一旦要造房子,就很少能顧及到小動物們的生死了。
也許遙遠的未來,我們終將被AI機器人所取代;但是,我們依然有足夠的理由去期待美好,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實,跟不上時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心里準備、茫然無助。而一旦認知到了這個世界的變化,我們就能更好地去把握未來。
6月13-15日,上海長寧,2018全球智能+新商業(yè)峰會,全球人工智能資深專家和從業(yè)者,邀你一起先人一步,提早預見未來。(黃淵普)
2025-03-26 11:46
2025-03-26 11:45
2025-03-25 08:58
2025-03-24 11:41
2025-03-20 13:44
2025-03-17 12:35
2025-03-12 17:36
2025-03-12 16:56
2025-03-07 14:59
2025-03-05 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