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工業機器人對于制造業顯得越發重要。公開數據統計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工業機器人首席消費大國。雖然消費排名第一,但是中國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如何呢?
近日,平安證券出臺了名為《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大起底,國產品牌于大浪潮中崛起》的行業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的機器人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三大核心零部件”方面,國際巨頭的技術壁壘依然很高。
機器人產量連年增長,市場廣闊可為
報告稱,2017 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13.6 萬臺,同比2016 年增長了92%。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較低,預計未來5-8年間,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平均增速將超過20%。
從密度上來說,我國制造業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68臺/萬人,接近于全球74臺/萬人的平均水準,但是依然低于歐洲的99臺/萬人,遠低于日本(303臺/萬人)和韓國(631臺/萬人)的水平。2016年,中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為28.8%,和韓國的數據接近(29.3%),所以,報告認為,中國應該以韓國為比較對象,估算我國未來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機器人“四大家族”的封鎖和國內品牌的突圍
報告顯示,2016年,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庫卡(KUKA)占據了全球58%的份額,其他國際知名品牌也分別在全球有超過4%的份額,相比之下,國內機器人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較低,合計9.7%。
國內也是一樣,同年,“四大家族”占據了國內57.4%的市場份額,國產品牌只有大約32.8%,不過相比起2015年的25%,國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根據國家制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目標,在2017-2020年年間,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將達到10 萬臺,六軸及以上機器人5 萬臺以上。如果該目標順利完成,則意味著2017-2020年間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復合增速將達到37%。
另外,除了市場份額上的劣勢,報告稱,國外的機器人公司還在中國境內大規模設廠,降低了自身的制造成本,和中國廠商直接競爭,短期內,國產不占優勢。
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外資的全面“圍剿”之下,國產機器人是如何突破的呢?報告表示,首先是“四大家族”等海外機器人公司在國內設廠,同時也培養了中國的人才,有利于專業人才和技術的擴散。而且作為老牌廠商,國內制造商通過學習海外企業的成熟經驗,也能夠獲得突破。
其次,我國雖然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但是近來發展非常迅速,2016年國內與機器人相關的專利數量達到18201項,同比增長了57%,2010年該數字尚不足2000 項,顯示出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領域的關鍵技術正在加速突破中。
核心零部件的缺失之一:伺服系統
雖然我國在機器人技術領域正處于突破中,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方面,國外的技術壁壘依然非常強大。
首先是伺服系統,伺服系統是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動力來源,主要由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編碼器三部分組成。伺服含義為“跟隨”,指按照指令信號做出位置、速度或轉矩的跟隨控制。
2024-08-30 02:45
2024-04-15 09:16
2024-04-09 08:56
2024-04-07 08:07
2024-03-11 11:00
2023-08-17 09:41
2023-08-14 09:40
2021-12-22 11:57
2021-07-30 08:50
2021-07-27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