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來了,并將給幾乎所有行業帶來巨大改變,電力行業也不例外。從變電站、輸電線路到電力巡檢等電網生產的各個環節,機器人的身影無處不在。在山東濟南,有一個全國最大的電力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從這里“走出去”的電力特種機器人已覆蓋電力行業各環節。它們將作業人員從惡劣環境中解放出來,提高設備運維自動化水平,保障安全生產。如今,這個龐大的家族還在不斷地壯大發展。
“隧道巡檢機器人”科技范兒十足
2017年9月以來,電纜隧道及綜合管廊巡檢機器人,陸續在濟南大明湖盾構電纜隧道和青島220千伏合肥路電纜隧道投入運行,成為24小時“電纜衛士”。此次投入運行的電纜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渾身上下”可謂充滿了十足的“科技范兒”。
“相比人眼和各類手持儀器,機器人在隧道內巡檢更精確,而且可達到全天候、全自主、無死角。”國網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瑋介紹說。
據魯能智能公司電力機器人事業部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張斌介紹,電纜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具有高防護能力和可靠性,可帶動檢測組件沿軌道實現水平、爬坡、繞彎運動,具備自動巡檢、突發事件處理和遠程監控功能;機器人本體搭載多種傳感設備,通過軌道行走方式對隧道中電纜外觀及其它輔助設備外觀檢查診斷,對隧道內的整體運行環境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并將巡檢數據自動保存到系統后臺,生成檢測分析報告,也可與現有在線監測系統有機地聯動結合,使線路運維人員足不出戶即可掌握電纜隧道內部設備、環境狀況,實現對電纜隧道高壓電纜的全自主巡檢,為高壓電纜安全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電纜隧道機器人研發調試的成功,僅僅是魯能智能公司“電力機器人家族”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自2005年研制出國內首臺變電站設備巡檢機器人后,魯能智能公司的研發團隊現已研制出五代變電站設備巡檢機器人。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電力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研發、生產及測試基地,形成了變電站巡檢機器人、架空線路絕緣包覆機器人、架空線路巡檢機器人、電纜隧道巡檢機器人、配電線路帶電作業機器人、無人機等6大系列、20余種品類的“電力機器人家族”,產品種類豐富,覆蓋輸、變、配、用等電力行業各環節。其明星產品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現已榮獲多項殊榮:2009年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榮獲國家工信部頒發的“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2013年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外觀專利金獎”。截至目前,該成果獲授權專利203項,發明專利26項。
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筑起“智能優勢”
作為從科研起家,擁有科技和產業雙重優勢的企業,創新可以說是魯能智能的特色“基因”,在“制造”向“創造”轉型的過程中,工業設計已成為魯能智能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設計創新和技術創新“雙核動力”為公司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7年12月1~3日,由工信部、武漢市人民政府指導的2017首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在武漢舉行,作為首批獲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的企業,魯能智能公司受邀參展。展會上,魯能產品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室內軌道智能巡檢機器人、城市綜合管廊與隧道巡檢機器人及A6交流充電樁備受矚目。
以魯能參展的明星產品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大白”為例,產品融合科技與現代美學,整體結構采用多層次設計,外觀上應用大量剛性簡約線條,增強整體的厚重感,頂部殼體外表面線條簡約流暢,同時增加分割線點綴,突出圖像采集功能的同時,提高產品形象附加值。此外,產品整合機器人技術、電力設備非接觸檢測技術、多傳感器融合技術、模式識別技術、導航定位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
事實上,在魯能智能的工業設計中,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設計的理念和技術的價值。而在這一切背后提供支撐的,是魯能智能公司工業設計中心。
魯能智能公司工業設計中心成立于2009年,2014年被認定為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015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是電力行業內首家國家級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有效驅動,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緊密圍繞市場需求,與企業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實現了企業設計創新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
據了解,2017年11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公布2017年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及復核結果的通告》,魯能智能公司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順利通過復核。
“魯能智造”占據行業“半壁江山”
憑借著企業設計創新和技術創新雙重優勢,作為國內電力特種機器人行業的創領者,魯能智能公司實現了從110~1000千伏全部電壓等級變電站的覆蓋,市場占有率達51%。這些已經“上崗”的機器人經受住了高溫、狂風、暴雨、冰雪、高原、大霧等惡劣環境的考驗,實現了變電站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智能巡檢和監控。
山東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永國介紹,以前電力公司都是人工巡檢,需要電力員工不斷用眼睛來觀察是否有隱患,非常辛苦,很有可能遺漏安全隱患,而且工人在變電站內工作也會存在一定的危險。在機器人代人工作方面,魯能智能研制的一款配電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更具有代表性,“這種帶電作業機器人完全可以代替人類,長期‘駐守’在電線上。”
“我們自主研發了20余種電力機器人,覆蓋發、輸、變、配、用等電力行業各環節,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線上走的應有盡有。”魯能智能公司總經理許瑋告訴記者,“不同電力機器人功能互補,形成‘集團化作戰’優勢,可以幫客戶更好地解決電網運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許瑋所說的“天上飛的”,是無人機巡線系統——智能巡線千里眼,它與電網員工和直升機協同開展復雜地理環境下的常規、狀態及特殊巡檢,對桿塔、絕緣子串、導線等輸電線路設備缺陷進行全自主、全方位檢測;“線上走的”架空輸電線路電力機器人則有特別多的“孿生兄弟”,有的裝上刀具可以清除線路覆冰,有的裝上攝像頭可以巡視線路,有的甚至可以跨越障礙執行任務。
“2016年10月,首次在中國舉辦的第四屆國際電力機器人學術會議上,來自加拿大、德國的多位專家對我國電力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深表敬佩。”國網山東電力科信部智能處處長石鑫說。“截至目前,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遍布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輪轉運維合計85萬公里,發現隱患、缺陷200多處。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累計巡檢800基桿塔,發現隱患、缺陷300多處。2017年10月,閥廳檢測機器人在浙江某特高壓換流站巡檢中發現設備重大缺陷,經及時處理,挽回了重大損失,受到浙江檢修公司的書面表揚。”
國際大電網會議組織B3(變電站)委員會主席特里·克里格曾說:“利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巡檢、作業,完全符合未來電力發展的目標:安全可靠、節約成本、保護環境。”隨著人工智能和大云物移技術的深化應用,電力機器人將在電網智能巡檢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高明靜 楊佰才 趙亞博)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