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閃著藍光的倉儲機器人,頂部安著一個如唱片一般的黑色升降托盤,依隊列走到一個個貨架下面撐起貨架,然后根據系統要求的行駛路徑沿既定軌道移動,帶動貨架位移并把貨架送到揀貨員面前。待揀貨員取完所需的貨物之后,機器人再自動將貨架送回原處。
這就是一個智能倉庫未來的樣子,也是水巖科技正在為改變傳統倉儲物流模式做的事情。
水巖科技物流機器人正在工作
水巖科技是一家剛成立兩年的物流機器人初創公司,致力于物流行業機器人研發、制造和物流&供應鏈SaaS服務。去年6月,水巖科技正式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并表示將在融資后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公司目前已經擁有近100臺KID物流機器人,均為500公斤級,部分已經投入使用,主要用于電商市場。
自2012 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以 7.75 億美元收購運貨機器人公司 Kiva 之后,移動倉儲機器人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一致看好的新市場,在國內快速升溫。短短兩年時間,就先后涌現出了諸如水巖科技、快倉、新松、極智嘉等不少創業公司。
而且由于倉儲機器人主要應用場景是倉庫,而倉庫又是電商的一大核心環節,因此國內的電商巨頭如阿里、京東等也沒有放過倉儲機器人這個風口。入局者眾,水巖科技需要盡早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我們的優勢在于有一套自主研發的控制系統,它能夠很好地解決柔性的問題,并根據倉庫流量和內部的實際情況讓機器人逐漸自動適應到最佳的狀態上。
正是因為這套系統有著很好的協調性,所以我們的倉庫可以做到很大的規模,比如一個系統可以管理面積達3萬平米的倉庫,可以同時滿足3000臺物流機器人的移動操作。加上KID機器人的行進速度很快,還能做到自定行動策略(遇到障礙物時能自動反應并與其他機器人進行智能交互),所以整體的物流效率就變得很高。
呂江給36氪提供了一個數據:按照目前KID機器人每天的揀貨效率,根據不同的倉庫和不同的SKU,日完成單數能達到200個到400個,有時甚至更高。
水巖科技 CEO 呂江
采訪中,這位有著將近二十年的硬件開發經驗的CEO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柔性”和“流量”,前者涉及到水巖科技關鍵的技術與數據問題,后者則決定了公司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
“柔性”就是給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方案
機器人揀選系統的本質是“最小費用最大流”問題。物流網絡中的每段路徑都有“流量”和“費用”兩個限制條件,想要費用最少,就需要解決“合理選擇路徑”和“合理分配經過路徑的流量”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的復雜程度會隨倉庫面積、倉儲條件、SKU種類、機器人數量、訂單數量等數據的不同而呈指數增長。
整體來講,物流倉儲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優實際上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
每個倉庫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尤其像在中國,倉庫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能存在裂縫和鼓包,而且缺少空調和制暖系統,因此你不可能用一套算法或一套參數去適應全部的情況。而且如果遇到一個新的倉庫、新的SKU或者新的電商,你的系統是不是足夠柔性,能去適應新的流量,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呂江的思考也正是目前移動倉儲機器人行業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瓶頸。
系統的柔性適應能力越好,就意味著它能不斷去理解客戶的業務場景需求,能根據客戶業務的變化去自我優化系統配置,這樣客戶的個性化與定制化需求就能得到很好的滿足。但智慧倉儲的軟件系統鏈條很長,包括信息存儲、訂單處理、高速分揀合流、電氣控制、AGV引導、物流調度優化以及路徑規劃導航等各種控制子系統,想要在整體上達到自動、智能、靈活,就需要不同子系統之間具有很高的配合與協調能力。
水巖科技的物流倉儲管理系統背后有一個數據庫,其中包含各種各樣的功能模塊,貨品上架的時候,系統會全部跟蹤記錄,出貨的時候根據之前的記錄來判定最優的運輸方式。至于貨物的精確程度,呂江這樣描述:
“拿礦泉水舉例,我們可以做到,運到您跟前來的這個水就是您要的那個水,我們甚至可以精確到您要的就是這瓶,不是另外一瓶。”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電商倉儲與傳統行業倉儲在精確性上的不同:傳統的店鋪分貨是因為產品與買家發生聯系是在交易達成的時候,但電商不是這樣,電商產品從出庫的時候就已經屬于客戶了,因此對精確性的要求更高。
“比如3C產品都有串號,它在網上被訂購的時候,相應的串號就已經和買家結合在一起了。”
系統的優化、技術的迭代、機器人的升級離不開大量運營數據的支持。水巖科技的數據一部分來自客戶的主動提供,團隊在處理過之后內部進行測試,另一部分則是團隊自行生成的。呂江介紹說,這部分專有的數據是平時不大能搜集到的,團隊會人為地將幾個條件湊到一起,然后檢測系統以及機器人在不同情況下的可靠性,或者觀察它所采取的智能處理方式。
賣硬件不如做服務
比起賣機器,呂江更原意用服務來衡量水巖科技的銷售水平。
KID機器人也有少部分在出售,但水巖主要的商業模式還是提供系統服務。我們和合作伙伴一起建了一個公共的FAAS(fulfillment as a service)倉,然后按照流量和訂單來收費。
因為倉儲機器人比純人工操作便宜,準確率又高,還能24小時工作,因此倉儲物流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于是這中間就能產生一定的利潤。而如果想通過服務模式賺錢,就需要找到訂單多流量大的倉庫,于是很多倉儲機器人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中國超萬億規模的電商市場,盡管目前存量高標準倉儲設施僅占全國倉儲面積的2%。
水巖的主要目標用戶為什么是“中小型電商”,而非進入其他需要進行倉庫管理的傳統行業?呂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電商占全國倉儲面積的比例未來肯定是要增加的,而電商和一些城市配送的倉庫也是目前最熱的、流量最大的、真正對系統操作性有要求的倉庫,中小型客戶很需要來自第三方的專業的服務公司來管理倉儲。
此外,傳統行業目前也在轉型,對自動化、智能化運營也有需求,但它可能并不是很著急。比如國家戰略水庫,雖然也占倉庫面積,但它可能在很偏遠的地區,東西放進去可能一年半載都不動,沒有流量需求就沒有復雜的系統運營需求。”
聊天時36氪問及“目前切入電商市場的智能倉儲機器人企業扎堆有沒有給水巖帶來比較大的競爭壓力”時,呂江表現得比較輕松,他認為,現在電商市場的規模很大,現在又是物流機器人蓬勃發展的時期,所以還遠沒有到激烈競爭的程度。
實際上,我們和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在市場上并沒有碰到,銷售、客戶等方面都沒有。很難說我們會去競同一個標,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很可觀。亞馬遜已經有了4.5萬臺物流機器人,但他們還沒停止布局,中國這個市場比美國市場還要大,可能容納十幾萬到幾十萬臺這樣體量。
亞馬遜Kiva物流機器人
當然除了中小型電商客戶,水巖科技目前正在設計一款承重達兩噸的物流機器人,瞄準的是工業市場上的大客戶。從整體的市場上看,大客戶的數量有限,而且因為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所以對控制系統的要求也比較多。呂江坦言,大客戶相對來說做起來的難度會大一些。
至于合作伙伴,水巖科技與中國物流地產的巨頭普洛斯、供應鏈與物流服務商普羅格都有很好的伙伴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由新加坡主權基金控股的普洛斯是中國市占率最大的物流地產商。截至2017財年,普洛斯已經擴張至全國38個城市,運營物流園區252個,建成倉儲面積達1750萬平方米,其中電商租用面積占比已經達到26%。
普洛斯在中
物流機器人仍在“野蠻成長”
來自Tractica 的研究數據顯示,至2021年全球倉儲和物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4億美元。
36氪在之前的一篇調研文章中也提到了中國智慧物流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根據Wind資訊的研究數據,只有條碼技術在我國物流企業中較為普及,其余技術的普及率均未達到50%。由此可見,我國智慧倉儲和物流仍存在龐大的升級改造和市場發展空間。
此外,我國倉儲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每年漲幅較大,2017年1-4月倉儲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1.31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電商的助力使得倉儲行業前景更為可觀。
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單位GDP中我國的倉儲成本占比是發達國家的2-3倍之高,因此倉儲業的成本控制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目標,而智能化的移動倉儲機器人將是降低運營成本的選擇之一。
正是因為移動倉儲機器人這個風口,電商巨頭(阿里和京東)、創業公司(Geek++、快倉、水巖科技等)、上市公司(海康威視和新松自動化)等都開始涉獵這個領域。根據雷鋒網的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知正在生產或正在開發的倉儲機器人企業最少有30多家,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
呂江透露,倉儲機器人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較人工具有很大優勢。結合水巖自己的FAAS倉來看,投資人差不多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候就可以拿回投資。如果算法效率再進一步提升,讓單臺機器的產能提高,單平方米面積的產能提高,整體的投資回報周期會更快。
“不過倉儲機器人市場目前來講還處于早期,基礎設施、運行機制方面,各家都在探索,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完善的機制,機器人生產也還沒有一個標準的模板。”呂松在談到中國目前倉儲機器人市場的現狀時說,
“一方面,這是個好事,大家還有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們在研發以及優化系統的時候還需要更加契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
當然,呂江希望水巖科技未來可以為移動倉儲行業提供柔性自動化的系統配置方案。
“我們想做智能倉儲領域的英特爾,成為賦能倉庫的一方,希望未來的倉庫上可以打著‘powered by waterrock’的字樣。”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