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美國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共計50 萬平米的土地,是如何制造出特斯拉汽車的?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透過染色玻璃看車間
為了防止焊接的火花對人視覺造成危害,焊接區域采用了染色玻璃屏。
在這里,專門為處理特斯拉鋁框架而設計的 Cold Metal Transfer 焊接機器人會完成汽車的底盤焊接工作。相比之下,特斯拉的鋁框架會比鋼鐵材質的產品更輕更安全,在碰撞中可吸收更多沖擊力。
在圖片正中心展示的,是一臺 Kuka 機器人舉起一個 Model S 的底盤。Kuka 機器人將抬著這個 Model S 的底部,經過一系列裝配分部,并最終將它放置在實際裝配線上。
Kuka 機器人可以舉起、翻轉、焊接和組裝汽車部件,甚至還可以在編程后完成更為復雜的系列動作,屬于非常多功能的機器人。為了完成 Model 3 的生產要求,特斯拉最近新購入了 467 臺 Kuka 機器人。
為了確保生產效率而囤起的部件
為了使得生產效率最大化,沖壓部將制作一周量的特定部件,然后再對機器進行調整,生產另一款部件。
這些預生產的汽車側圍將被堆疊儲存起來,隨后再運送至工廠的車身中心,以用作完成一體式汽車底盤的組裝。為了趕工,這些沖壓制作的部件將成為最先積聚的材料,并疊起儲存至模塊化空間。
運輸中的“全白車身”
“全白車身(body in white)”,特斯拉廠里的工人這樣稱從生產線上下來的車底,因為它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等待上漆。
圖片中運輸著的“全白車身”的是一臺自動化的小機器人,它會沿著地上的磁條前進,獨自完成將車身運輸到為上漆部門的工作。地上的磁條可按需隨時改變,調整機器人的前進路徑。
組裝中的 Kuka 機器人
圖中這一系列 Kuka 機器人,它們正在將車身底部和側邊的不同部件組合成為 Model S 的一體式機殼。
雖然不同型號的汽車的部分組裝步驟是一樣的,但工廠仍是將不同型號的汽車組裝線分開,目前 Model S 和 Model X 都有自己的組裝線,而本月也將為 Model 3 設立新的組裝線。這里還立了一個公告牌,寫著:
機器人討厭垃圾。請別為它們多提供一個要推翻我們的理由。
在進行質檢的工人
在沖壓中心里,一位工人正在對從 Schuler SMG 液壓機生產出來的部件進行檢查和標記。
足有 7 層樓高,特斯拉廠里的 Schuler SMG 液壓機是全北美最大的沖壓機。凈是將它從底特律運輸到弗里蒙特,就得用 50 輛卡車和 30 輛機動軌道車。特斯拉用 600 萬美元就從一家臨近破產的公司里買到了這臺價值 5000 萬美元的大機器。
紅色保護墊
當車身完成上漆后,它們將由更大的無人搬運車運輸到組裝區。
可以留意,圖中的 Model S 車身上蓋有紅色的保護墊,而 Model X 的保護墊是黑色的。(那 Model 3 的又會是什么顏色呢?)
在組裝馬達、電池、內飾等部件的時候,這些保護墊可防止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刮痕。到了 2016 年,這部分的工作才正式得以精簡高效化。
此前,我們的生產效率簡直就低得讓人崩潰。而現在,一切都在繁忙有序地進行著。
2025-04-18 09:04
2025-04-18 09:03
2025-04-18 09:01
2025-04-18 08:59
2025-04-18 08:50
2025-04-18 08:49
2025-04-18 08:46
2025-04-17 19:19
2025-04-17 08:18
2025-04-17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