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6月6日刊登克里斯蒂安·魯舍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為《沒有理由驚慌》。文章稱,對德國經濟而言目前是非常不確定的時期。美國和英國這兩個貿易伙伴突然變得搖擺不定。在尋找新關系的過程中,德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文章稱,近年來中國對德國經濟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德國企業在遠東賺得了巨額利潤。去年有價值760億歐元(1歐元約合7.66元人民幣——本網注)的商品流入中國——目前還在呈大幅增長的趨勢。當然,中國仍明顯落后于美國(1070億歐元)和英國(860億歐元)。與此同時,2016年有價值超過900億歐元的商品從中國進口到德國。中國因此而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幾十年來,德國企業對中國的工廠和分公司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目的是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分一杯羹。
但是中國企業對世界市場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帶著裝得滿滿的錢袋子。2010年中國在全球的投資還只有690億美元左右,到2015年就幾乎已經翻了一番,達到1280億美元(1美元約合6.79元人民幣——本網注)。中國從一個投資目的地變為一個全球投資者。
文章稱,德國也日益進入到中國投資人的視線當中:自2005年以來,已有196家企業為中國投資者所收購——而且是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統計顯示,2016年是創紀錄的一年。39家德國企業被賣給了中國,總價格至少在100億歐元。來自遠東的投資者在機械制造和汽車行業尤其堅決果斷,這兩個行業共有120家企業被收購。但醫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行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對德國經濟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技術。
文章稱,中國人的做法一再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擔心中國企業會因此獲得了德國的技能、技術和專利。
文章稱,盡管如此,人們也不能忽視它給德國帶來的好處。因為中國公司往往是入股經濟上出了問題的德國企業(Conergy光伏公司就是個例子)。雖然投資者因此而獲得了德國的技術,但他們同時也保證了工作崗位。此外被收購的企業獲得了新的資金,可以更迅速、更容易地打入并擴大新的市場。除此之外,科研機構和工作崗位都留在了德國,它們并沒有被轉移到中國。
文章稱,小心密切地關注中國人的投資興趣但不將其扼殺在萌芽之中——政府這么做會比較明智。
文章認為,這里尤其需要一點:健康有益的自信。德國和歐盟有能力擴大自身優勢并在世界政治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歐盟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性將繼續增大,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但是歐洲不能躲起來,而是必須致力于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只有這樣,中國(和印度等其他國家)才能轉變為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編譯/趙漣)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