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2016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已經落下帷幕。大會期間,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家電企業掌門人、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重要演講,他表示希望中國制造能實現超車,“過去中國制造業一直在追趕人家,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實現超車呢?過去有人說玩到超車,現在我覺得應該叫換道超車,我們換一個互聯網的道,來趕超現在世界的制造業。”
以下是中國家電網記者梳理在大會期間,張瑞敏對于智能制造發表的一些重要觀點。
機器換人是智能制造的前提 但不是充分條件
“機器換人”現在是當下的熱詞,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機器換人可能是智能制造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我們現在有8個互聯工廠,智能工廠的前提是無人工廠或者說“黑燈工廠”,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工廠能和市場連接到一起。
比如你有一架先進的飛機,如果沒有與之配套的設施,包括相應的機場和智能指揮系統,這架飛機還是飛不起來。所以無人工廠不代表智能工廠。有了無人工廠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用戶連接上,用戶的需求能不能在工廠的生產線生產。用戶有很多不同的、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需求一旦能生產,那么這個生產是時柔性的,不單生產快,而且變化也非常快。
另外一個很簡單的檢驗辦法就是,這個互聯工廠生產的產品在出廠之前是不是就知道要給誰,現在的問題就是,很多工廠效率很高,但他生產出來的產品要進倉庫,這個就不叫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應當是在沒有下生產線就知道這是張三的還是李四的,目前我們也沒有完全實現,但是我們的互聯網工廠可以做到一部分。就是用戶的需求提出來,我們專門給你設計、制造,生產過程都可以通過手機知道,這種透明化的、用戶參與的過程,可以非常好的提高與用戶之間的融合的程度。
自動化只解決效率問題 智能制造需要高精度
無人工廠是工業3.0自動化的范疇,海爾的互聯工廠重要的是要把客戶連接在一起。其實很多人的想法有些偏頗,并不是只要自動化程度高就可以了。其實我覺得不是這個問題,因為自己化只能解決效率的問題,可以使大規模制造速度變得更快,但問題是現在追求的不是高效率,而是高精度。
如果不能精準的對準所有的用戶,那么這個高效率其實沒有用,生產出來的產品給誰我不知道,那你以前生產1000臺、現在生產出5000臺,沒有多大作用,都堆在倉庫里頭。所以說,現在應該從自動化的大規模制造變成現在的大規模定制,這個是本質的不同。所以互聯網工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用戶連接到一起,同時,所有的供應商也連接在里邊。由原來的物理概念的工廠變成了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一個生態。所以智能制造我覺得是一個體系,并不是單純的智能設備或者智能產品。
海爾智能制造的方向是做物聯網領域的先驅
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提出17年了,但是始終沒有引爆,這是因為大家都在智能化上做工作,比方說窗簾可以自動關了,用戶看了比較不錯,但是叫好不叫座。國際上預測,物聯網技術將在2019年引爆,就是差不多20年才能引爆,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只有兩年時間了,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這兩年內,率先在物聯網領域實現引爆。
這要改變一個觀念,就是所有的產品都有三種件,一種是看得見的“物理件”、一種是“智能件”包括芯片這些,但更重要的是“連接件”。其實就是要人機對話,人機對話的前提下,機器還要具備自學習能力,機器之間可以互相交互,我們正在努力的往這個方向上做。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基礎,就是社群經濟,必須建立在用戶交互的前提下,需要用戶的參與。
桌面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速度的問題,所以才有了電商。而物聯網時代,是根據用戶的需求,我及時給你提供服務,這是物聯網的場景商務,這也是我們積極努力的一個目標。我們希望我們能在這個方面在全球所有的企業中,特別是家電企業中實現率先引爆。
2025-03-20 13:44
2025-03-17 12:35
2025-03-12 17:36
2025-03-12 16:56
2025-03-07 14:59
2025-03-05 15:37
2025-03-03 09:55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