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賽將開場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工業機器人旺盛需求。市場發展初期,在政策的刺激下,所有人都有機會,當市場趨于成熟,能夠繼續生存的只是極少數。
從四大家族的經驗看,有上游零部件較為完整的安川電機、發那科模式,也有單純做機器人本體的庫卡模式。但即便庫卡模式,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大腦”的控制器及其中的控制軟件,也是必須自主開發的環節。
減速器、伺服電機與控制器被認為是三大核心零部件,這三大核心零部件構成了機器人成本的七成以上,也是影響機器人本體性能的關鍵因素。庫卡是四大家族中唯一不具備上游零部件供應能力的公司,其凈利率為2.91%,是四大家族中最低的,其余三家都涉足了上游核心零部件產業。
廣州啟帆機器人公司總經理周瑋對《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不解決核心零部件的問題,國內的機器人就難以發展壯大。“安川自己做伺服電機,也做機器人,你覺得安川會容忍你買它的伺服電機去搶它的機器人市場嗎?”他問道。
周瑋介紹說,低成本的機器人主要是卡在減速器上,高性能的機器人主要是卡在伺服與運動控制上。啟帆計劃先突破低成本機器人,目前已經研發出減速器產品,應用在自己的機器人產品上。
國內機器人公司中,廣州數控是在三大核心零部件上均有所涉足的公司之一,并且開始向自家和其他國內機器人公司供貨。
國內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正在成長之中。目前,在減速器、電機與控制技術上,國內企業已經開始提供產品,但與國際一流水平都存在差距。伺服電機與控制技術的市場競爭相對充分,而減速器主要在機器人產品中使用,國內供應商的差距更大。
零部件的下游是機器人本體。庫卡中國區前CEO、現上海德梅柯汽車裝備制造公司總經理孔兵認為,機器人本體的核心技術,一是路徑的規劃,二是精度和速率。
本體技術過關并不意味著贏得市場,孔兵認為,機器人公司還要把應用做好、建立并維護用戶市場,另外還要與渠道商和集成商緊密合作。
在機器人市場中,本體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安川首鋼機器人公司總工程師曾孔庚向《財經》記者介紹說,在一條典型的汽車生產線中,機器人本體只占整條生產線售價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3C、食品等其他領域,機器人本體可能只占到10%。
四大家族的發展歷程提供了一條工業機器人的成功路徑。機器人本體并非最終產品,客戶需要的始終是一整套解決方案,這意味著系統集成對機器人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四大家族在汽車行業的多年經歷,使其自身發展出了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這種能力進一步變成了它的護城河。在新興行業,四大家族選擇與下游客戶結盟,或培育第三方系統集成商,來發展自己的系統集成能力。
工業機器人屬于裝備制造業,它最終要應用到各個行業,它要成為各行業各應用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前提是了解行業工藝,這是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公司必須解決的環節,也因為這個特性,在汽車行業之外的新興市場,國內公司面對四大家族,競爭壓力稍有減弱。
連碩科技是深圳一家系統集成商,其客戶覆蓋光電顯示、食品、3C等領域的制造企業。其董事長楊婭告訴《財經》記者,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首先體現在對客戶制造工藝的充分理解上;其次,掌握生產線上特殊要求的單點技術,比如精確定位技術等。此外,連碩科技也有自己的仿真和控制軟件技術,下一步計劃接入物流信息。在楊婭看來,連碩的定位已經不是集成商,而是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商。
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沒有掌握,下游終端用戶側的利潤主要被集成商賺取,如果不具備核心技術,位于產業鏈中間的本體制造商就會活的很危險。不過,機器人本身是一種通用產品,可以通過渠道和集成商對接到無數應用場景,而集成商的生意卻是需要一筆一筆來談,本體制造商一旦掌握了核心技術,又能很好地與用戶銜接,也可以活的很滋潤。
張帷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對《財經》記者分析,機器人產業鏈分四個環節,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下游系統集成,以及最終的客戶。“這四個環節,掌握兩個就可以生存下去。”
比如,富士康本身是機器人公司的客戶,又發展了自己的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業務;國內美的、格力等,也遵循相同的邏輯。對它們來說,因為自己有市場,所以生存不是問題,挑戰是如何將機器人業務擴展至母體市場之外。
再比如,埃夫特既掌握機器人本體,又拓展下游系統集成,它的壁壘建立在對行業的深入理解上。
控制系統、伺服驅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則是機器人公司的核心技術。有了這些技術,成本就會大幅下降,競爭力則大幅提升。對國內新興機器人公司而言,要想克服成本劣勢,就需要利用新興市場的機會盡快形成規模效應,同時盡快實現上游零部件的國產化。
“關鍵有沒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張帷說,任何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都要想一想,如果什么都沒有,也許在市場爆發期會有一些商機,但市場一旦趨于成熟,主流廠商就會把它們擠出去。
這番話對埃夫特同樣適用。一般制造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埃夫特通過開發市場應用切入,扮演了一個開拓者的角色,但如果不能利用先發優勢盡快提升技術水平,未來就難以應對四大家族這樣實力雄厚的后來者的競爭。
今年初,工信部對機器人行業進行摸底調研,初步統計,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分地區看,有28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將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作為重點發展的行業。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和在建的產業園超過40個,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處于籌備中的園區。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認為,各地都很重視機器人產業,機器人企業無論體量大小都會成為政府的座上賓,并得到資金、土地等各類扶持政策的支持。這導致機器人產業存在過熱隱患,并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
賽迪顧問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凌燕曾對機器人產業園做過調研,她告訴《財經》記者,部分地區盲目發展機器人產業園。
張凌燕去過一個縣級市的機器人產業園,當地既沒有產業基礎,也沒有應用市場,就號稱要打造百億元產值的產業園。“實際園里什么都沒有,就有一些伺服電機企業,還不是賣給機器人公司的。”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看來,成功的機器人產業園一定要圍繞當地制造業轉型升級,圍繞機器人的應用市場來發展。
宋曉剛對《財經》記者說,一些地方完全沒有本地應用市場,只憑一些優惠條件就想吸引機器人企業進來,把產值做到500億元、1000億元,這完全是空中樓閣。“那些沒有實力的企業躺在政府的補貼上,政府的補貼變成了一個盈利點,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
宋曉剛表示,200多家本體制造企業中,有一些是純粹的組裝企業,沒有自己的控制系統、電機、減速機,甚至連機械臂都是通過外協生產的。
“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它們也許能發展起來。”宋曉剛說,但市場上的錢是有限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很快會被淘汰出局。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