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去兩年,勢如破竹的電商一路高歌猛進,在撼動傳統零售業的同時也帶動著物流行業風聲水起。去年雙十一,阿里平臺共完成912億成交額,而在這背后是繁復的物流作業與龐大的人力支出。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仍處于人工主導型的物流行業在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方面將存在哪些潛在商機?
在2012年底被亞馬遜收購的Kiva倉儲機器人給出了很好的范例,并于兩年后達到1.5萬臺的使用規模。但遺憾的是,亞馬遜的Kiva項目至今僅對內開放,換句話說,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倉儲機器人相關技術都被亞馬遜所壟斷。全球范圍內,雖有印度GreyOrange、瑞士Swisslog、中國新松物流機器人等項目持續跟進,但仍都停留在商業化的探索階段。不過,這個現象很快將被打破。
在位于天津的阿里菜鳥倉庫里,一群來自Geek++團隊的“貨到人”機器人隊伍正在各自崗位有條不紊地搬運著貨架,于去年天貓雙十一活動同期上線,經過近半年的部署與協調,這支高效隊伍已能很好地融入工位工作,配合人力后正以高于普通物流八倍的速度為阿里效勞。
近日,智東西與Geek+項目創始人兼CEO鄭勇對話,探尋阿里“貨到人”機器人項目背后的更多有趣內容。在近兩小時的對話中,鄭勇向智東西解讀了該項目的運行機制與投資收益前景,此外,項目的完整商業模式與物流行業需求現狀等核心問題隨著談話深入逐漸清晰。
▎算法系統賦予Geek+決策力
首先,鄭勇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完整的倉儲機器人工作場景畫像:
倉庫被劃分為無人區和工位區兩個部分,其中占地約90%的無人區為機器人工作范圍,工位區分派有數名分揀工人,每名工人配合8-10機器人共同工作。機器人接收到某批次訂單指令后,搬出指定貨架并運送到工位區,分揀工人通過電子屏顯示的商品明細與提示進行分揀,將貨物轉移到播種墻,并同時完成商品標簽掃描確認。撿貨與補貨程序相反。機器人在完成一定工作量后返回充電樁定時快充。
在工作部署層面,整套倉儲機器人系統包括機器人硬件和工作站后臺系統兩大部分。
▎機器人:標準化
矮圓柱形的Geek+外形近似于一個大號的掃地機器人。相比40cm高的亞馬遜Kiva,Geek+27cm的高度能節省出更多的有效倉儲空間,運行速度為1.5m/s,最大載荷重量為500Kg。Geek+內置鋰電池,平均使用一定電量后可自動返回充電,快沖完后返回繼續工作。關于電池容量與充電時間團隊還在進一步優化過程。
在Geek+機器人上部和底面分別設有攝像頭,通過掃描附著在地面的點陣式二維碼地標進行導航。采用二維碼導航技術,相較普通激光雷達的三角定位方案在成本上進行了有力控制,同時可保證機器人在倉庫半結構式工作環境下運行的精確性。此外,Geek+內置有多傳感器融合避障和無線通信功能,保證其在機器人交通環境下的工作秩序。
作為一整套倉儲機器人運行系統,還包括電子顯示屏、播種墻、電子標簽系統等配件設施。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