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V網(www.xmydyc.com)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智能工廠的精髓在于智能自動化,而智能自動化主要植基于三個層次,由下往上依序是“設備接入層”、“數據采集層”及“應用接入層”;意欲貫穿三大層面,成功打造工業4.0智能工廠,則有賴廠務管...
智能工廠的精髓在于智能
自動化,而智能
自動化主要植基于三個層次,由下往上依序是“設備接入層”、“數據采集層”及“應用接入層”;意欲貫穿三大層面,成功打造工業4.0智能工廠,則有賴廠務管理與信息單位攜手合作,雙方亟需共同推動的事項甚多。
在近期,有知名計算機大廠的董事長針對物聯網發表看法,他認為,環顧物聯網商業模式,真正的主體價值,乃在于擁有智能型服務的“網”,但很可惜的是,多數的供貨商、甚或需求端,似乎都搞錯了方向,誤將物聯網錯置為“聯網物”,反倒把價值訴求彰顯于“物”、也就是終端設備之上,無怪乎現今許多聯網物
解決方案的商業價值都不高,獲得的市場回響也相當有限。
因此制造
企業大費周章推動生產信息的數字化,再延伸到機器端形成機聯網,其間布建為數可觀的
傳感器、
遠程I/O模塊或
控制器、無線轉換器、數據集中器,也在后臺建立了SCADA圖控
系統,終極目的絕對不僅止于將大量機臺設備的狀態信息,實時傳送到中控室,接著通過SCADA接口呈現出來而已,如果沒有后續的延伸應用,這般應用場景充其量也只是部署眾多「聯網物」,對于提升制造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所以政府在定義工業4.0的過程,除了訴諸物聯網、機聯網外,也強調必須再借由系統管理、巨量數據(制造+服務)技術與精實管理,達成聯網服務制造系統之創新營運模式;顯見真正的好戲,并未在物聯網或機聯網等環節劃下句點,換言之,舉凡設備接入、數據采集甚至是應用接入,都只是企業賴以強化生產力、競爭力的必要手段,而非目的。
奠基開放標準 確保前后臺整合無憂
有業者認為,為了讓后續的故事可以發展得更為璀璨亮麗,從而為企業帶來巨大效益,則包括在設備接入、數據采集及應用接入等層次所鋪陳的每一個梗,都必須要有延展下去的空間,因此如何確保整個關鍵技術策略的推動,每一步都奠基于標準化及開放資源,對于不管是廠務管理或信息單位,肯定都是極其重要的課題。
比方說,針對智能自動化的中間層次,意即“數據采集層”,必須藉助標準化數據通訊標準,例如具有輕量化優勢的MQTT(MQ Telemetry Transport)協議,在傳感器、制動器、裝置、應用等各式底層對象,以及上層云端平臺之間,得以進行
安全無虞的雙向通訊。
至于再往上一層的“應用接入層”,一方面需要建立標準化應用接入服務,譬如RESTful API,二方面則需援引開放性流程設計方式,孕育IoT可視化流程,而針對流程編輯部份,現今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已傾向采用一項名為Node-Red的開源工具,它是一個基于Node.js,并借由瀏覽器運行的可視化流程編輯器,訴求讓使用者僅需通過拖、拉、放等簡單步驟,完全不需要撰寫程序,即可通過組件的串接快速勾勒IoT應用流程,其內含應用端的后臺系統、前臺裝置設備,以及不同設備通過物聯網網關所連結的I/O節點,旨在以最快速度將生產流程數字化。
前述三層式體系結構,輔以結合標準化及開放資源元素,是否已經締造出成功案例?答案是肯定的,譬如某家紡織廠,便依循這般模式,為內部染整設備導入物聯網架構,利用無線轉換器、數據集中器等中介裝置,確保染料儲存、調色、染料分配輸送、染色直到布車等不同生產流程的信息,一路走來皆可不間斷實時傳送,進而創造諸多立竿見影的效益,包括讓物料損失幅度減少6個百分點,染色精準度從原本85%推升到90%,因應染整制程所需投入的人力,也由原來的11人減為6人,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年可回收的報酬高達百萬美元,可謂成效卓著。
另一電子設備制造商,充分運用了現今最被廣泛采用的Web服務——RESTful API,據以串接前后臺的各類型儀表板、數據庫、MES或ERP...等等節點,俾使管理端可通過統一接口,集中監視與控制所有現場維運設備、工業
自動化系統,以及物聯網感測設備。
工業4.0效應 在各產業逐步遍地發酵
值得一提的,伴隨政府工業4.0推動計劃應運而生的諸多示范案例,也頗具借鏡與學習的價值。以工具機產業為例,原本其潛在客戶之一的航天制造廠,大多采用進口工具機,盡管此舉有助于接單,但設備購置成本偏高,也讓售服維修停機時間隨之延長;而
臺灣工具機廠為搶進此一高附加價值市場,并協助航天制造廠解決過往難題,遂利用CPS數字設計與制造技術,藉由遠程平臺提供切削制程策略,藉以加值設備制造服務水平(含括制程模擬、自主排程、預兆診斷、產能
監控、生產履歷等項目),與此同時,也藉由CPS傳動系統應用力仿真,快速縮短50%試制時間,并提高加工效率達4倍之多,連帶通過輕量高剛性結構數字設計,降低兩成材料成本,使其如愿叩關航空零組件加工用工具機市場,且單機價格由原本人民幣210萬元提升為335萬元。
此外,自行車業者為了解決3K(辛苦、危險、骯臟)作業環境下的缺工問題,更為了銜接技師老化遺留的人才斷層,且亟思更有效呼應市場精品化趨勢,故而導入工業4.0方案,一方面建立一個涵蓋數字結構自動生成、碟煞結構熱傳分析、鏈條傳動系統仿真、車架動力機構模擬等智能機能的CPS數字設計與制造平臺,二方面則借助云端服平臺、傳感器(含車況感測、生理感測),孕育出諸如騎乘模擬、風阻模擬等智能服務。通過上述改造計劃,該自行車業者得以縮短新
產品開發時間,并且受惠于客制化產品與智能化服務,使整車出口平均單價為之上揚。
而在印刷電路板(PCB)產業方面,則亟欲扭轉現今諸多不利因素,包括大量依賴人工操作無法提升產品精度與良率,現有檢測系統耗費人工過大、無法提升生產效率,以及智動回饋不足、無法承接少量多樣訂單,于是決定結合感測與網絡、物聯網應用、智能機械與
機器人應用、大數據分析,及精實管理(生產排程優化)等完整元素,導入工業4.0方案,期使產線具備自動感知、預測與配置能力,且可充分支持彈性生產,且一并建立多樣化高良率、彈性快速的制造模式,終至實現PCB全線生產智動化。
至于面板廠,則通過模擬訊號采集模塊進行機械手關節的特征值訊號采集,以實現設備全面感知,并以SCADA圖控軟件實現云端智能運算與異常報警的功能,以期大幅降低產線停機風險,同時落實關鍵設備之預防保養;其具體做法,乃是在廠區設備間布建大量分布式數據采集模塊,藉此完整收集機臺設備的關鍵數據,借由合理成本達到現場端全面感知,若是從中察覺異常數據,便實時上傳云端,再利用圖控軟件進行特征值分析與遠程設備監控,以利在最短時間內排除障礙,不僅大幅降低現場巡檢之人力需求,更藉助預防保養機制而大幅減少停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