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不斷的積累和磨合
盡管智能倉庫“貨到人”的模式是受到國外案例的啟發,但楊威心里非常清楚,中國的電商倉庫有著自身的特點,不能照搬亞馬遜的模式。他指出,與亞馬遜三百萬SKU、每天幾萬訂單不同,中國的電商是C2C業務起家,買賣雙方都十分零散,一個商戶一天兩千單以下占了絕大多數。
除此以外,一個倉庫內往往會入駐不同的商家,對于倉庫管理系統來說,業務流程需要根據商品特點靈活切換,況且中國倉庫的面積比國外要小很多。“用戶形態、商業模式上的區別決定了倉庫模式的不同,整個軟件系統、人機交互完全不一樣了。”楊威表示。
據了解,智能倉儲的底層技術涉及自動化技術、導航、控制、圖像處理、硬件、加工裝配等;軟件層面的技術包括路徑規劃、資源調配等。此外,大數據分析也是運用其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它可以輔助系統進行預測,從而提高效率。例如,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服裝貨架的位置,使當季的衣服更加便于拿取;當某項商品進行促銷時,可將所涉及的貨架臨時擺放在工作臺旁,由此實現更高效率的產銷聯動……而最核心的技術要數業務流程的設計了,根據商品的特點、用戶的需求、銷售的方式等方面產生的變化,如何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地在商品上架、發貨、退貨、補貨等環節實現智能化管理,這是智能倉儲系統所要“思考”的問題。
楊威坦言,在創業之初,這些技術的大方向已經有了,但從想法到實踐,從實驗室到產品化,再到批量化生產,需要一個腳踏實地的積累過程,無法一蹴而就。例如,在實驗室階段,他們從淘寶上買了個機器人,自己定方案、寫程序,作為原理機。原理驗證之后,對機械就要有承重的要求,于是,他們花了五萬多塊錢,用四十五天的時間,通過數控機床系統進行了機械加工。而到了產品化和量產化的階段,又需要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壓縮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在技術層面上,楊威格外強調經驗的日積月累。首先,在系統測試階段,設計出的測試流程要覆蓋到未來的工況,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其次,在系統運行中,利用數據分析,測算出關聯性,例如,黑衣服和灰衣服經常一起賣,那在上架的時候,系統應指導把它們放在同一貨架上。此外,在與現實工況的磨合中積累經驗也是尤為重要的。比如,服裝產品的退貨率較高,而藥品雖然退貨率低,但有保質期限制,它們的系統算法顯然存在差異。再比如,如何根據不同商品的形狀、體積,優化上架方式及商品擺放,做到既提高拿貨效率,又避免拿錯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
楊威舉例說,一開始他們的智能化系統運用到一個六個人的倉庫,但效率反而更低了。后來,通過經驗的積累、算法的迭代,逐漸得到改善。最后,只需三個人,每天工作兩個小時,就能完成原來的量。
一個新興技術的成長需要時間,其被大眾所熟知和認可更需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楊威看來,國內倉庫用戶對這項有國外先例的技術充滿期待,但同時,也心存疑慮,擔心系統的穩定性以及對工況的適應程度。“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去磨合場景,讓我們的系統能夠適應不同的工況,之后實現系統迭代、成本降低,市場接受度就會更高。畢竟這項技術能夠節省人工、提高效率,帶來很多價值。”他表示,公司預計在今年六月實現量產,未來也會融入更多諸如融資租賃的商業模式去做市場推廣。
談及未來的發展,楊威認為,傳統的物流業在轉型,供應鏈發生了變化。零散化、高效化的需求愈發增強,積壓少、出貨能力強,根據定制化需求不斷微調,是未來倉庫的趨勢。因此,智能化的倉儲管理也必將迎來發展良機。他表示,快倉智能倉儲的這套系統柔性很高,未來將對機器人進行迭代,滿足更多工況,不僅限于電商倉庫的管理,會有其他方向。
2025-04-11 12:24
2025-04-11 12:23
2025-04-11 12:22
2025-04-11 12:21
2025-04-11 12:20
2025-04-11 12:20
2025-04-11 12:19
2025-04-11 12:18
2025-04-10 05:16
2025-04-10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