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些數字的背后,地方“大干快上”的趨勢非常明顯。
“工業機器人不像汽車,一年需求不可能幾千萬臺,能有幾萬臺就不錯。”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表示,雖然當前經濟正轉型升級需創造巨大的機器人市場,但空間并非無限,各地“大干快上”,極易導致產能過剩。
多位業內專家均表示,機器人產業正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必須警惕過熱風險。各地一哄而上,將容易導致資源分散、重復建設和低端競爭等現象發現,行業和政府都應及時冷靜思考。
補貼之亂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機器人產業“競賽”中,不少地方給出誘人的“補貼”政策,既有針對機器人生產廠商,也有針對“機器代人”,補貼額度也從幾萬到上千萬不等。
比如,杭州明確,對符合一定“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煙臺出臺的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
東莞廣澤汽車飾件有限公司總顧問鐘永隆表示,該企業近年陸續投入上千萬開展“機器代人”,而前不久才領取到最新一筆約50萬元的補助。
這是政府真金白銀“砸入”后希望看到的效果。不過,這場“補貼”大戰也存在一定的隱憂。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近期撰寫的一份有關機器人的研究報告就指出,政府產業“補貼”或將導致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大量涌入,進而擠壓國產本土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
更大的問題是,這也導致一些機器人生產企業靠補貼“過日子”,無心在技術上專研,造成低端產品充斥市場。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一些缺乏技術的機器人生產廠商在行業中“賴著不走”。
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因技術不成熟,目前國內不少機器人企業的利潤實際上被消耗在對項目的反復修改上,不少機器人企業離開補貼恐將虧損。
說到底,擁有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張旭認為,如何使制造業企業主對國產機器人提高信任度,才是國內機器人應用的基礎,也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重點是急需盡快補齊人才、技術和信息溝通對接平臺等多方面短板。
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5年全國工業機器人新增需求量達到7.28萬臺,占全球25%。3月份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預測,2016年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同比增長30%。
“國產機器人正在崛起,但是任重道遠,各地如能從爭相布局,轉變為對國產機器人進行技術聯合攻關,產業鏈協同創新,將不失為國產機器人加速的一個機會。”張旭說。
而在多地加緊上馬機器人產業之時,如何才能避免高端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