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革命是工業制造業發展的又一次升級,機器代人已經成為時代的標志。未來,將出現大量的無人工廠。在全世界國家中,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帶動著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建設已經步入正軌,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以及機器人政策紅利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目前我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國,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然而,我們必須冷靜下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機器人產業是否會出現如光伏產業一般的無序競爭,最終導致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劣幣驅逐良幣?
火熱的布局
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之一,各地爭相布局機器人產業。但在你追我趕的熱潮背后,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機器人產業是否已經過熱了?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各地一共出臺77項機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
各地頻頻傳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消息,宏偉的目標和空前的政策力度讓人印象深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共有接近40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方向。比如,南京提出“中國機器人產業先進基地”;重慶提出“國內重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東莞提出“中國機器人產業先行市”。
各地機器人產業規劃中的產能、產值和企業數量等一系列量化目標,總和已遠超國家“十三五”相關目標,以及業界的預判的需求。
具體來看,到2020年,重慶的目標是,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東莞計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左右。此外,南京提出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與產學研聯盟,年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洛陽提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
提出宏偉機器人產業目標的城市還有很多。然而,按照國家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查詢資料后發現,目前,國內應用較廣的普通焊接機器人、AGV機器人,價格約為20萬左右。此前接觸的實際“機器代人”案例中,甚至也不乏有10萬左右的機器人。
如果按一臺工業機器人20-50萬元計算,“十三五”末,我國工業機器人每年的銷售收入也才約為200-500億元規模,加上服務機器人等,總規模應該在千億元左右。而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等機構早前的預測中,“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值也是千億水平。這一數字,與各地規劃超過萬億元的總體產值相差頗遠。
這一規劃的差距是否意味著,各地“上馬”機器人項目有過熱的傾向?
廣東機器人產業協會秘書長張旭表示,目前機器人缺乏嚴格統一標準,各地各級的統計口徑不一,一些城市將過去的一些自動化產業和應用也算入機器人領域,旨在大力造勢。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