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財經報道說,一批批機器人來到了廣東省東莞市,進入制造業生產線,東莞的用工由此出現許多新變化。機器人上崗以來,產品不良率從超過25%降至不到5%,而產能從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萬件。全市計劃今年完成“機器換人”應用項目1000-1500個,到后年,東莞八成的工業企業將實現“機器換人”。
被國際財經媒體貼上“世界工廠”標簽的東莞,利用蜂擁而來的農村廉價勞動力和當地廉價土地,形成覆蓋上下游企業的產業聚合,具有全球產業鏈特點的規模經濟,在東莞快速成長。許多電子產品,東莞的產量,足以滿足全球需要。
當前工資成本大幅度提升,廉價勞動力供給逐步減速,而工業機器人使用成本僅為人工的23%,東莞迅速采用機器人,是要借助“機器人紅利”,為東莞制造業注入新的動力,延續東莞的規模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
如何把這場“機器人紅利”注入到整個“中國制造”領域,值得認真思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到明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到42.8萬臺,成為全球第一。同時,我們注意到《人民日報》最近對用工市場的調查反映,國內制造業的用工成本持續大幅度提升,各地企業紛紛引入機器人,以求降低成本。
但是,新來的機器人,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尤其是,億萬普通的勞動者大軍,如何能在與他們的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崗位上,參與分享社會財富和經濟發展成果,對傳統的勞動關系、勞動倫理,都是新的課題。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如何適應這個變化。對于傳統制造業、過剩產能企業和僵尸企業轉移出來的職工,對于新型城鎮化轉變身份的新市民,也都是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廣東省在這方面,做了前瞻性的預測和分析,分析表明,在全省制造領域充分引入機器人后,廣東的工業企業用工每年將減少90萬人;但是,服務業吸納就業量每年將增加105萬人。同時,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機器代人,將會造成低素質勞動力局部性失業,普通技術工人存在“就業難”,他們的再就業和失業人群生活保障是“十三五”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廣東的前瞻性做法,值得借鑒。當前國內無論東部、西部和中部,都面臨著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面臨著機器人代替人的現實需求。良好社會輿論的呵護,有效的社會政策的充分準備和強力支撐,都應該走在前面。對有更大增長潛力、能吸納更多勞動就業的未來產業,要及早布局。相關的政策儲備、資本市場的引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開展,都應該及時跟進。只要這些工作都做扎實了,東莞新來的機器人,就會把“中國制造”帶入一片新天地……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