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預計到2017年,全球服務機器人產值將達到500億至700億元美元,產值和市場占有率都將超過工業機器人,成為主角。這是日前在滬舉行的“2016年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傳出的消息。
雖然我國工業機器人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但服務機器人在世界范圍內仍屬于新興產業,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而且目前全球沒有服務機器人的領軍企業,這使得各大產業資本紛紛瞄準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欲搶占發展先機。
民生證券行業分析師朱金巖表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及機器人價格下降是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長期的、核心的驅動因素,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國對服務機器人需求將越來越旺盛。
新松中央研究院服務機器人事業部副總經理董狀說,服務機器人作為一種全自主或者半自主工作的機器人,是能幫助人類完成除生產制造加工過程以外的設備,包括專用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兩種,其中專用服務機器人是指在特殊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其中包括醫療機器人、殘障輔助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建筑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家用服務機器人是指服務于家庭環境的機器人,如掃地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等。
我國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就已經開始了相關技術的研究,但發展勢頭上日本、韓國等國家更猛。在日本,由于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將服務機器人作為一個戰略產業培養;而韓國則是將服務機器人技術列為未來國家發展的十大“發動機”產業,把服務型機器人作為國家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培育。
董狀告訴上海觀察·解放日報記者,從2013年到2014年,家庭、教育類的服務機器人增長呈現井噴態勢。由于我國目前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由制造型逐漸在向創新型轉變,加上目前低迷的經濟形勢需要高附加值的產品刺激消費,以及響應政府“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需求,服務型機器人在養老、醫療和教育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朱金巖也表示,國內服務機器人空間大,家用與醫療領域或將充當“急先鋒”。
以掃地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總滲透率不足1%,與美國的16%相比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僅在50億元左右。隨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家政服務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家用機器人價格下降,新主流消費群體驅動等影響,未來家用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別。同時,我國醫用機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相比發達國家處于低水平,我國千人口護士數為2.2,遠低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主要國家每千人口醫師數平均值8.7,護士資源極度匱乏,醫護人員嚴重不均衡,對醫療機器人的需求剛性強。
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博實、新松機器人、楚天科技等公司紛紛戰略布局醫療機器人,國外醫用機器人產品也在積極拓展中國市場。
按照規劃,新松研究院將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路徑分為三個階段。董狀表示,就目前而言,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處于市場開拓階段,各公司產品也都處于導入階段,因此本階段的發展重點應該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但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市場將由開拓型轉向新市場發展型,產業發展的焦點也將有所改變,更加注重機器人技術與用戶需求的貼近和融合。在未來十年及以后,行業將關注重點技術的突破,包括機器人多傳感器的融合,強化視覺識別和立體導航,從而實現人工技術的應用與服務機器人的人性化,進而到達人與機器人的高度融合。
2021-07-12 10:01
2021-05-22 09:04
2021-05-15 09:58
2021-05-14 08:43
2021-04-13 13:59
2021-03-31 13:54
2021-03-31 08:42
2019-06-04 08:51
2019-05-28 11:35
2019-04-26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