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近日公布。這部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規劃無疑為整個機器人產業吹起了東風。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其他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存在五大差距。
與深圳高科技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創投高度發達的以色列投資設立孵化器不同,來自順德的機器人企業,正積極把自己的產品打入智能制造高度發達的西歐市場。
驚艷:本土機器人企業亮相漢諾威
4月23日~29日,有著“世界工業行業趨勢的晴雨表”之稱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展,吸引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5200多家企業參展。在11家佛山參展企業中,兩家是順德機器人企業,他們所展出的機器人成為廣東參展企業的一抹亮色。
嘉騰第一次來漢諾威參展,就進入了漢諾威工博會的核心展區17號展館。三年備展,嘉騰拿出看家本領“小白豚”和“大黃蜂”,這是兩款移動機器人,均曾獲得德國紅點獎。嘉騰公司副總裁陳洪波介紹,嘉騰今后會專注智能物流,制造一流的移動機器人,并提供訂制化的智能物流解決方案,實現軟硬件齊頭并進。
記者了解到,這次順德共有10家企業組團參加漢諾威工博會,多數企業均是第一次參展。而在出發之前,順德政府就曾組織企業座談,提醒企業要拿出品質過硬且無產權問題的工業產品,不然連漢諾威工博會的門都進不了。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區邦敏表示,就是要讓企業看到差距,看到轉型升級的壓力,力爭“第一年進來,第二年占位,第三年說話”。
差距:人氣最高機器人多來自國外企業
在漢諾威工博會,工業技術的高低一目了然,和國際機器人企業四大家族相比,廣東本土的機器人企業仍有不小的差距。
在漢諾威工博會走訪多日,記者發現,高度智能化的跳舞機器人、能夠吊車的大型機械手臂……這些人氣最高的機器人,無一例外均來自國外機器人企業。
對于這種差距,廣東本土機器人企業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樣是首次參展,利迅達在漢諾威首發“新品”——一款移動機器人。這款“新品”耗費了利迅達一年多的心血,投資巨大科研力量才得以完成,被利迅達寄予厚望。但在漢諾威工博會,庫卡展示了與利迅達“新品”高度類似的移動機器人,利迅達還是晚人一步。利迅達公司總經理霍錦添表示,本土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差距不小,要么缺乏核心技術,多靠組裝集成賺足利潤;要么只能在細分市場發現空白,找到一些機會。
方向:尋找機器人細分市場的空白
事實上,有著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之稱的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據全球機器人市場63%的市場份額,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面對國際機器人企業巨頭,本土機器人企業何去何從?“在細分市場發現機會,實現彎道超越”,這是多位機器人企業高管向記者給出的答案。嘉騰專注智慧物流,在夾縫中找到機器人細分市場的空白,自主研發出大黃蜂機器人,從而贏得趕超的機會。
不過,也有企業老總表示,在工業技術引進借鑒方面,中國企業還需謹慎些。如科達公司副總裁武楨表示,在漢諾威確實看到很多眼前一亮的工業技術,但很多其實并不符合中國市場。霍錦添也表示,展會很酷炫的大型機器人,工業技術確實很強大,但其實市場有限,并不是中國機器人企業現階段主攻的方向。
成績:
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超50家
順德機器人這次亮相漢諾威工博會,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擁有一批實力強勁的機器人企業,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其中廣東占全國1/3的市場份額。而廣東將有更多企業進行“機器代人”,預計2017年末,全省5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改,約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將實現“機器代人”。
佛山也是機器人企業重鎮,全市應用機器人企業數量超200家,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全國首個智能制造試點城市。此外,順德也在發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卓有成效,堪稱珠三角地區的樣本。據統計,2015年,順德71家規模以上企業實施機器人應用,順德企業全年購置工業機器人超過1500臺套,投入超過7億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順德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相關企業超過50家,行業規模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已涌現出2家超億元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成為華南地區機器人集成系統解決方案集聚地。利迅達、嘉騰是順德本土兩家知名機器人企業,近年來風頭強勁,年銷售額均超億元。
順德還吸引了世界機器人排名前五的行業巨頭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進入順德。如德國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已在佛山新城中歐中心建設機器人應用工程中心,并帶動6家以上配套的機器人集成企業一同落戶。美的與安川合作成立機器人公司,生產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投資入股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和安徽埃夫特機器人公司。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近日公布的我國機器人產業的五大差距:
1機器人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依賴進口;
2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
3機器人推廣應用難,市場占有率亟待提高;
4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產業競爭力缺乏;
5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亟待健全。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
2025-04-02 09:01
2025-03-31 15:35
2025-03-31 15:33
2025-03-26 11:46
2025-03-26 11:45
2025-03-25 08:58